《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记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主讲:印正老师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 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上品上生,我们学习圆满了,上品上生的修行人,一到极乐世界马上成佛。上品上生,是给某个人特定的,还是人人都有资格?佛教没有特权阶层,是平等的,佛陀也没有说,指定让那个人讲经说法,这是大家的自由,谁发心讲经佛都欢迎。我们虽然是凡夫,一个佛七没打过,但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专精用功,专精讲经,人人都有上品上生的机会,也能上品往生。
我们继续学习上品中生。上品中生,比上品上生稍微次点,但也差不多。我们看经文: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是说,这样的往生者,他生前不是一位讲经法师,但他今生今世也证到上品生位,难道是他不懂佛经,误打误撞生到极乐世界不成!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好事。他不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不等于他就不知道成佛的道理是什么,而是他没有讲经说法的缘份。外人看来,他大老粗一个,没有看得起他讲经说法,不是他不懂,也不是他不会讲,法缘不具备。
那我们从这句经文中同时也获得一个消息,上品上生者,他一定是位有大影响力的佛法传承者。住世当年,讲经说法,专精修为,心无旁骛,一心在道上。对于佛经的道理,他参得透,善于观机,辩才无碍,道德高尚,淡泊名利,勤于讲说,不疲不厌。这是他的缘份好。
未接触佛法之前,就是饱学之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希望自己干成一番事业,是大众公认的好人。当他接触到佛法以后,立刻就融进佛经的大智海,佛家的高深智慧,正好弥补了他对知识的缺憾,他如饥似渴,心领神会,精通诸经,诲人不倦。他的生活到路,可能起伏跌宕,并不平坦,但都是智慧篇章,他的人生无怨无悔,光明磊落。这种人,世间法所谓正直成神。
佛家,则以上品上生为圆满结局。我们熟悉的藕益大师,印光法师,有这种资格,还有净空老法师,将来往生,也有这样资格。那上品中生,他没有整天拿着经本到处讲说,但对佛门做出的贡献,也非同小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我们再看经文【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
这是他的真功夫。对于佛经,他能参透。正因为他能参透佛经,他才会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表面上看,他不认识字,但是,他所作所为,都符合佛弟子的条件。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什么是第一义?什么又是不惊动?第一义,就是第一了义,就是一步到位参到了佛法的顶峰——成佛了!佛说的,深深浅浅,他都能接受。落实在生活上,慈悲喜舍,跟佛一样。
看外表,他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甚至一身汗水,劳作不休,普通得几乎被人淡忘,可行为上,处处是圣贤风范。心里有佛,行为是佛,实属难得的修行人。至于心不惊动,他对真空妙有,运用自如,两边不着,中间不住,凡事做的恰如其分,心胸广阔,宠辱不惊。参透佛家妙理,视死如归,面对凶恶境界,心静如水,不惊不怖。处在善缘顺境,不贪不堕,受得贫,耐得富,清粥淡菜,保持道德不失。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虽然无缘讲经说法,但他慧眼独具,对于佛门当中的讲经法师,谁是真修实干,大公无私,谁在浑水摸鱼,贪图名利,他冷眼旁观,清清楚楚。
深信因果,他不但对善恶报应深信不疑,严格要求自己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还对佛陀所说的诸经深信无疑,对念佛成佛,对往生极乐世界,都深信无疑。自己一句佛号到底,但绝不排斥其他法门。与其他法门的修行众和睦共处,互相关爱。好像促进。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他心平气和的住世修行,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看似不作为,实则为卧龙也,时节因缘成熟,一鸣惊人,一呼百应。海贤老和尚不就是这样吗!贤公一辈子没有讲过一堂经,但在关键时刻,手里捧着夏会本无量寿经,热情赞叹了这部经是真经,赞叹了净空老法师是再来人。对当时一批心怀不轨,攻击夏会本,攻击净空老法师的人,做了有力的反驳,稳定了广大念佛人的心态,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如果说净空老法师将来是上品上生的话,贤公老和尚一定是上品中生。圣贤不争谁先谁后,品位高低,但我们用佛陀所说的往生标准,能给当人下定义:净公与贤公,都是上辈往生。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二百三十八集。
二0二一年三月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