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从开始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 ,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这段经文,就是楞严经上七处征心的开端,与上文佛说首楞严王咒似乎脱节。要说呢,佛直截了当让大众持咒摄心就是,为什么忽然机锋一转,用大篇文字向阿难征心呢?这就是大众不肯一门深入认真修行,佛就算说了楞严咒,大众表面上念一念,散会以后,又抛在九霄云外了,佛等于白说。让一个修行人专精用功,这个人一定是当生解脱的缘熟了,缘不熟的,你磨破嘴皮,他似听非听,佛就要费大力气说服他了。
这种现象,眼前很普遍,大众都在杂修乱撞,修了多少年,杀盗淫妄的习气深深。七处征心,就是打掉我们的妄心!妄心打不掉,真心不出现,佛道不能成!佛问阿难,你用什么看到我的32相,80种好,产生爱乐感的?佛这样问,是一语双关,也就是在问阿难,你对摩登伽的恋恋不舍,爱她什么,对她的爱欲,从哪里出来的?只是当着大众的面,佛说的巧妙,艺术,不伤女孩子摩登伽的面子,也不在提阿难的旧事,免得两人尴尬。
阿难实话实说,我用眼睛看到的,顺我眼的,我产生了爱乐,心意识执着在爱乐上,就有了跟随你出家修道的动力。故我发心,愿舍生死。阿难见了佛的妙相,真的生起了生死之心了吗?没有。跟我们很多同修一样,大家说了生死出轮回都成了口头禅,实际行动呢,那个不是贪生怕死,对境生心!说愿舍生死,是阿难的漂亮话。他喜欢说漂亮话,佛并不反驳他,佛跟着问【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佛说,由眼睛传感到心里,就产生了爱与恨,厌与喜,悲与欢,种种情绪,阿难,这正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早就走错了路!了生死出轮回,首先要调心制意,要把心安住在清净处,平平常常,波澜不惊,要不然,说了生死,只是一句空话。
阿难,我们必须降伏五欲尘劳,不受尘劳控制,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突破世间的四禅八定。决不能给杀盗淫妄五欲烦恼钻空子,把你牵缠在三界当中。阿难,你看到波斯匿王出兵讨贼吗?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平息动乱。而讨除贼害,要知道贼藏在什么地方,不能到处乱碰,碰得头破血流,劳而无功。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我们必须学会摄心正意,必须找回自己的真心!
阿难,我再问你,你的眼睛与心,现在在什么地方?对于佛陀的提问,阿难很不耐烦,这三岁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佛怎么用这个问我呢!
我们看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阿难不屑一顾的对佛说,世尊,您问的这是什么话!眼睛长在我脸上,心装在我身体中,不就是这样吗!世界上不光人是这样长的,猫猫狗狗,飞禽走兽,蚊子蚂蚁,不都是这样吗!世尊,你不也是这个长相吗!
这里有个生词【浮根四尘】浮根者,眼耳鼻舌,四尘者,色、香、味、触。十种异生者,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其实十二,十是简说。
阿难心浮气躁,他根本就没有领略到佛陀向他发问的深度,眼睛长在脸上,心在腹中,这是表面现象,只是人体解剖学的位置。阿难的权小知见,怎么能看的更远呢!他只局限于当人的身相,佛陀所说的心与眼,那是提醒他善用见性功能与知性功能,他现在用错了。见了佛的妙相而生出家的心,见了摩登伽的美貌则生淫心,把了生死出轮回丢在九霄云外,心无常啊!见闻觉知,是一切众生都具备的自性德能,这个德能,无边无际。力量之大,包太虚,周沙界,无所不能。佛一问阿难,阿难没有意识到。佛二问阿难,他还是老样子。既然他还不觉悟,佛就继续问下去。
我们看经文【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佛又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阿难哪,你现在坐在我的讲堂,眼望远处,看到郁郁葱葱的祇陀林,在什么地方?阿难更不耐烦的说: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这话有没有说错?照着世间法来说,阿难说的没有错!如来的庄严讲堂,在祇桓精舍里面,祇陀太子的园林,在讲堂外面的空地上,这还用问啊!阿难还算有点修养,搁着没有修养的,可能还要回过头来骂佛一顿:你废什么话!没话找话说,也不看看人家愿不愿意理你!佛很有耐心,说,好,阿难,你这个问题好歹算是答出来了,那我再问你: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意思是说,你在讲堂,最先看到了什么?后来看到了什么?这样一问,我们就隐隐约约感到难度出来了:家,对我们很熟悉,从外面回到家里,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不一定。
那阿难在讲堂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我们看阿难怎么说: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方瞩林园。大家看看,阿难在短短的时间,一下子换了好几个频道:世尊问他,他看见佛陀,大众盯着他看,他注意力转移,又看到了大众,世尊问祇陀林,他又转在祇陀林。转来转去,无有定所。看到佛陀,心生庄严。
看到大众,心生惭愧,看到祇陀林,郁郁葱葱,心生可爱,那一个是自己的真心呢?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一弹指间,无数念头如同流水般匆匆而过,你能抓住哪一个?若不是我们抓住阿弥陀佛圣号,心乱如麻,烦恼透了!我们可想而知,那些不念佛不摄心的人,他们过着什么日子!一定痛苦万分,仿惶不安,把心收归在阿弥陀佛圣号上,你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二十六集,二零二一年五月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