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从开始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听了佛陀语重心长的讲说,阿难觉得很有道理,与佛对抗的情绪也缓和下来,他向佛请教,说,世尊,我也参到了一点,我们的见性功能随缘起用,在一切境界当中自由发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不受身形的限制,但是,从哪一处知道什么是我的真性呢?芸芸大千,无奇不有,让我辩别真与妄,弟子我没有能力,还请世尊指点迷津,让我们知道何为正,何为邪,何为真性,何为妄心。
阿难这个问题提的不错【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佛针对阿难的问题,答复的很巧妙。阿难尊者,在佛陀座下,示现得既是凡夫,也是初果。在楞严一会呢,可以说他还界于凡圣当中。为什么这样说呢?既然他修到初果须陀桓的话,毗婆魔咒就迷不倒他,摩登伽母女也左右不了他。毗婆魔咒对凡夫起作用,对阿罗汉,它没有用的。阿罗汉超出了六道,它奈何不了。说阿难是凡夫呢,关键时刻,他还记着自己是修行人,不甘破戒。这就是界于将悟未悟之际。距离须陀桓果近在咫尺。如果没有佛陀的及时挽救,他则一落千丈,失去了证果的良机。
修行道路上,困难重重。我们常说的魔障,不外乎财色名食睡与五欲六尘的牵缠。跟着六尘烦恼行事,是妄心,理智当家,是真心。
【汝今未得无漏清净】这是说,阿难的见性功能很有限,孤陋寡闻。但他沾了佛的光,就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一样,身住凡圣同居土,功能却与阿弥陀佛等齐。跟随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的阿难尊者也一样,他承佛神力,能见到初禅天。身在欲界而见到初禅天,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在地球范围内,不借助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与交通设备,距离远点,都无法交流,那能看天上呢!阿难达到禅天的程度,完全靠佛力加持,不是他证得的。
佛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同样是见性功能,凡夫众见识短浅,而佛菩萨阿罗汉责通达深远,为什么作用差别之大呢?烦恼越少心越真,各项功能发挥的越远大。有的同修求神通,那个求不来的,烦恼断一品,自性德能恢复一点,神通妙用是每个众生本来就有的,不用求,断烦恼就是。见于初禅,得无障碍。阿难仅仅见到初禅天,再往上,他就没有能力了。我们在《观无量寿经》上也看到过,韦提希太后,佛把十方诸佛国土展现在他面前,他也看得明明白白,还选择出极乐世界超越一切诸佛国。全靠佛力加持。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阿那律,就是阿㝹楼陀尊者。尊者刚开始跟佛修行,有个很重的业障,磕睡多,睡不够。佛在上面讲经,他在下面睡得呼呼作响,不但自己不上进,还影响别人学习。他不是故意的,自己没有办法克服毛病习气。
佛喝斥他,如螺蚌一样,一睡千年,愚昧无知。尊者就此奋发图强,精进用功,累到双目失明,佛教他修天眼,他修成功了。虽然外人看他是个瞎子,但他看什么都清清楚楚,包括看整个世界,都一览无余,就象我们看掌中的沙果一样。
阎浮提是什么意思?阎浮是树名,提是洲名,泛指人间。开了天眼的阿㝹楼陀,他没有眼睛照样视物。庵摩罗果是什么果子呢,就是沙果。苹果族的,个子很小,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苹果类。现在的苹果改良了,肉厚汁多,但没有沙果的味道好。阿难与阿㝹楼陀的见性功能尚有如此之大,那佛菩萨的见性功能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八十二集,二零二一年七月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