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26集

慧利 2021年7月11日16:21:46
评论
426

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请耐心等待。

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现在我们一起来受持三归 

五戒居士存愿 ,我弟子印正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净而无染(三遍)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掀开经本,我们今天探讨这段经文。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非色非空拘舍离等  昧为冥谛离诸法缘 无分别性 则汝心性 

各有所还 云何为主?】

这几句经文的意思是,众生习惯了用分别执着,让我们一下子不分别不执着不妄想。这对初学大众来说,对中下根性的人来说,我们忽然没有了着落。身安在何处,心安在何处,身心都没有了着落,人生也没有了着落,这还修什么?

所以说对什么程度的人,说什么样的修行方法,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虽然在学佛的队伍当中,各大学派都旗帜高举,教导学人放下执着与分别。

可在现实生活当中,这话说来容易 做来难。

为什么做不到呢?

修行断烦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让我们一下子就将无始劫来形成的不良习气,马上转正过来,那如同让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卧床不起的人,让他到田径运动会上,去做运动员一样。

他有这个能力吗?命都保不住,躺在床上生活都没法自理,你让他去当田径运动员,这很不现实。

而我们要将无始劫来轮回的习气转正过来,这需要好几个条件。

什么条件呢,

一个是明师的指导。

二是同参道友的互相帮助。

三是有绝好的修学环境与相对足够的修行时间。

这几个条件都具备的话,断烦恼则事倍功半,用的时间不算太长,费的精神也不是很多,可以说很容易的就成就了。

可是谁能遇到这样好的条件呢?

善根福德因缘不熟,如此成熟的条件摆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

那分别妄想烦恼如此的难断,佛家有没有善巧方便?

有没有哪个法门给我们提供以上所说的条件呢?

问题是我们很多人不识货,自己在耽误自己,这就没有办法了。

因为我们大家对摆在眼前的良好条件,良好法门不去修行,从无始劫修到现在,还是老样子,原地踏步,执着破不了 轮回出不去。

在修行道路上,多少人已经疲惫不堪,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退心了。

所以这个问题急待解决,不解决 又耽误了一辈子,这辈子耽误过去,是不是我们下辈子,也能像今生今世这样,又遇到佛法又继续修行,给诸位说你别做这个梦。

佛不是明确的告诉我们吗,遇到佛法 得到人生,就如同盲龟穿浮木一样,那个机会微乎其微,下辈子我们处在这样的乱世当中,礼崩乐坏 理论失常,能得人生的还有几个人?

就算你得个人生,还能像今生今世这样,顺利的遇到佛陀教育吗?

这辈子的机会抓不住,你寄希望于下辈子,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我们看经文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是什么意思?我们经常说不分别不执着,修行到最后,也要把不分别这三个字,也要放下。不要为了不分别,而整天念叨不分别头上又长出个头来,那成了什么事。

等于烦恼之上又多了一个烦恼,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非色非空】 
这个色是有,空是无。非色非空,就是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空 也不执着有,处在当中,大家经常所说的两边不住,中间不停。儒家学人所说的中庸之道,凡是做到恰到好处就是中庸,就是自性德能启用。

分别是一个边 ,执着是一个边,空是一个边 有也是一个边,起分别 起执着,着在空里面,与着在有里面,同样是走极端,修不出成绩。

落空与执有都是非常极端的行为,怎么说呢,我们看看这些落空的修行人,他消极逃遁 闭门自封,佛呵斥这些人焦芽败种 落无为坑,不出来做实际的工作。

他在逃避,逃避能把自己无始劫来所结的恶缘都逃掉吗?

能把自己造作的诸业能逃掉吗?

如果能逃掉的话,佛就叫我们去逃避,问题是我们根本逃不掉,之所以这些恶缘还没有报上来,那是你暂时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冤家债主可没有那么容易放下你,除非他们都成佛了,就放下你。

问题是他们还没有成佛,跟你一样的凡夫,或者跟你一样程度的修行,彼此之间见了必定要打架,你不趁着自己在生活当中,把这些缘分了断,转化成法缘,让烦恼自己断掉,让冤家债主自己来原谅你,那个希望不太大。

所以说着空消极逃避,只能耽误你的时间,解决不了其他的问题,这种脱离现实的修行方法,是不可取的。

建立自己的空中楼阁,最后被空所误 一事无成,这是着空。

着有呢 故步自封 太过现实,缺乏生活的艺术性,在名利是非上斤斤计较,贪名贪利,人事关系上为自身利益,牺牲道德 牺牲友谊,牺牲亲情,这是被有所误。

有与空,我们要处理得恰到好处,佛陀叫我们离相,不是叫我们没有身体,把身体扔了,那怎么行呢。

佛菩萨不也在化作千百亿身相,度化众生吗,没有身相他怎么能与众生和光同尘呢?

佛陀三千年在印度,不是示现得明明白白吗,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佛叫我们离相,不是不要身体,是不执着,不着相,是不跟着身体造作恶业,生大烦恼。

要善用色身修行正果,度化众生必须要有色相,必须要恒顺大众,变现出一个同类身来。

而在一切色 一切有当中,绝不为色身去造恶事,色身绝不为六尘烦恼所累,佛要我们修的就是这样的功夫,佛呢 自己就有这样的大定功,把他以往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这就是佛教。

我们照着佛所说的经验去做,就叫做学佛。

成佛是什么?

成佛是人格的完善与道德的圆满,智慧福德齐全了,这叫做成佛,不要听说不着有,就把色身丢弃,去自杀 去糟蹋身体,冥冥当中 念念之间,希望什么?

希望有个空灵如风,来去无踪的神秘功能出现,代替我的色身,哪可能有这样的好事呢

六道众生人有人身 天有天身,畜有畜身 鬼有鬼身,地狱众生还有个受苦的身形,要不然 他用什么受酷刑呢?

我们哪能抛开色身去空手套白狼呢,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示现成佛,示现的活灵活现,人生父母养,降在净梵王的王宫,由正宫皇后所诞生。

而且由他的姨夫波舍波提抚养大,走上社会呢,骑马射箭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处理朝政呢,在当时印度十六个国家当中,悉达多太子是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学习的偶像,也是长辈们所赞叹的一个非常有道德的年轻人,这就是悉达多太子。

在未出家之前,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一位优秀的储君出家,释迦族的大众非常的遗憾,迦毗罗卫国的百姓也非常的痛心,他们希望有一个好国君,可悉达多太子偏偏出家了,他们舍不得这样优秀的国君。

这不是色相是什么,佛陀八相成道都是人们能理解,看得到的,哪一样是来无影去无踪,天上掉馅饼式的玄乎一气呢。

佛陀示现的这样明白,我们难道还看不清楚吗,还要去搞神秘的吗。

用我们现在的色身念头一转,广行众善,多多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就是人中的精英,人中的圣贤,不要寄希望于下辈子,也不要希望有个遥远的将来,你现在就做起,不能为色身去造诸恶,贪生怕死 推责任与别人,陷他人于死地,自己逃避罪责,表现在关键时刻 ,我们看不善于利用色身修行的人,

他事君不忠 事父不孝 ,事兄不悌 事妻不义 事友不信,这就是着有 为有所害,迷在色身当中,将佛家所说的修行证果的道理误解了。

而佛陀所说的空,是叫我们空掉烦恼,将一切错误空掉 ,不能犯做错误,绝不是教学人不要身体,那成什么话。

【拘舍离等  昧为冥谛】
拘舍离是谁?就是前面学过的黄发外道,末伽黎这些人,这些人持断见呢 断灭呢,或者糊编一气,一边说断灭论,一边拉信众入他们的团伙,说他们这样修行能够升天,既然一会又是断灭,一会又是生天,他们修行的理论前后矛盾,互相践踏 很靠不住,有的末伽黎说只有今生今世,今生今世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佛批评他们 昧为冥谛,意思就是愚昧无知,着在空中 。
【离诸法缘 无分别性】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离诸法缘】
法缘 就是度化众生的机缘熟了,该用什么办法度他,就用什么办法度他,这时候就得变现出同类身。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让他从中觉悟,不是真的变现出一个烦恼身,众生要穿衣吃饭,佛示现在人道,也跟着吃饭穿衣,一切为了度化众生而行动,没有佛陀自己的意思。但我们看佛陀吃饭穿衣,以普通凡夫的穿衣吃饭,截然的不同。

不同在哪里?

佛陀托钵化缘,人家给他吃什么,托到穷人家 跟着穷人一起吃,托到富人家 跟富人一起吃。

不分别 也不执着,也不想我今天要吃点好的,专找富人。

佛陀没有这种想法,普通凡夫挑肥拣瘦,总想吃好的穿好的,你跟佛陀有一样的人身,但生活的价值观念完全的不同。

【无分别性】 就是除此之外,佛圣绝不做分别执着的糊涂事,行为处事与大众和光同尘,该干什么干什么。

但佛陀所走的道路端端正正,看似佛陀化现无量身,但是事情一经办妥,众生的法缘尽了,佛马上走 ,无牵无挂做得滴水不漏,人们甚至不知道这个人,就是佛的化身。

佛更不炫耀自己度化众生的成就,静悄悄的离开大家,身无着 心也无着,不分别身,也不分别众生在哪一道,佛陀平等普度,绝无挑选。

【则汝心性 各有所还 云何为主?】
意思是什么?用攀缘的心着有着空,心一会住空一会住有,跟精神病人一样,恍惚不定。哪一个心做得主?

听佛说断除执着与分别,自己一下子没有了着落,没有了主张 无处安心,也无处安身,学佛学得一塌糊涂,这如何是好。

佛说的这些都是实话,那不是阿难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大家共有的烦恼,我们看现在修行的主要三个法门,禅 密 净。

修禅在不立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让学人自己去了悟,那不是给中下根性的人出难题吗?

还有对没有任何修行功夫的人,一下子就叫他做法身大士的活计,去修密宗,这能不出事吗。

学习楞严经 ,据我知道,学成精神病的人还真不少,原因就是以经迷经,学得更迷,也就是说,楞严经不是普通人学的,普通人你看这些文字经句,把你看得要吐血,你还能学到什么新鲜事物?

这不心没着落了,空也不是 有也不是,两手无着 急得团团转,怎么解决呢。

我们再看经文

【阿难言 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 云何无还?惟垂哀愍 为我宣说】

接着上面着空着有的问题,针对大众无处安心的困惑,以阿难为代表的大众,马上陷入另一个迷惑,当下就不知所措。阿难无可奈何的问佛说,世尊那如果我们现在分别执着的心不可靠,要将我们引向苦难当中,这道理呢 我也明白,那您所说的自性真心,它依什么而存在呢?我们看 这个还字 就是依靠,安住的意思。

【妙明元心】就是自性真心

在释迦摩尼祖师未回答阿难之前,我们现在探讨正确的安心方法。

禅宗与密宗,大多数修行人望尘莫及,确实高攀不起。

但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总要选择其中之一,修行需要方法的,如同我们劳动要有方法,要有技术一样,修行没有正确的方法。没有技术,说来说去 没有着落

,不知从何下手,

正确而合适的方法,跟我们割草要用镰刀一样,打铁要用斧头一样 ,正当其所。

世出世间法要干出一番事业,赤膊上阵那是不行的,既然禅宗与密宗高攀不上,其他宗门呢?

我们看天台宗,贤首宗,华严宗 法相 唯识宗 等等,这些宗门怎么样呢?

还是高攀不起,我们的修学程度有限,让中下根性的人捧一部大部头的华严经去学习 ,恐怕佛成不了,他自己早就累死了。

而其他宗呢,我们看这个天台宗,还有其他宗,他基本上都是禅宗的分支,修行起来困难也相当之大,现实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

所谓适者生存,三千年的时间,将佛陀所说的八万十千法门,淘汰的 现在能够站得住脚的,受学人欢迎的,就只有净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这一法。

修行人习惯的把这个法门,叫做净土宗,对于色空有无 何处安心,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再好不过了。

就说我们的念头吧,此起彼伏 一个接着一个,你想让它停下来,根本做不到,现代科学与医学,也没有办法让妄念停止,因为那是停不住的,我们的 妄念跟流水一样,因为念头的本质就是流水账,阿赖耶识当中所储的念头。

以前的 现在的与将来的,什么是将来,打妄想就是将来。

不切实际的妄想,我想升官 我想发财,我将来想什么想什么,还在现在,你已经到了将来。

谁不是整天泡在其中?

晚上睡不好 ,白天不安心呢,

这样一说,有想是烦恼 无想也是烦恼,念头起来着有,念头不起着空,,

着善生善道,着恶生恶道。

着空呢,着空 生在四空天就算不错了,四空天对你来说,是一块诱饵,生在哪里 等于鱼上钩一样。

将你所有的修行功夫,用八万大劫的时间,耗得干干净净,最后堕落下来前功尽弃。

不就是这样嘛,都不干净都不究竟,都在三界的活动范围,这怎么办呢。

办法就用阿弥陀佛圣号安心,用一句佛号,以一念制万念,把恶念善念都调换成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佛圣号是净念,说是净念。

我们看阿弥陀佛的圣号的意思,就是无量光 无量寿,无量光是烦恼断尽,无量寿是福德齐备了,烦恼断干净了,福德齐备了,也是干净。

齐备的福德他只有为众生服务,不向他人索取,这就是干净。

我们用一句佛号,以一念治万念,把恶念善念都调成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佛圣号是净念,是中道。

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持名念佛就能达到样的效果,说阿弥陀佛圣号是空,确实是空,到了极乐世界,回到常寂光净土,功成圆满 文成印舍。

佛号自然能放下,阿弥陀佛圣号,在我们持念佛号的时候,看似是有,但是这个有,是我们断除烦恼的有力武器,必用不可,

在华严会上,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十地高人都在念佛修心,他们为什么不劝善财童子学禅学密,而劝善财童子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

二位大菩萨明白修行的难度,他们明白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想断干净就能干净的。

等觉菩萨的生相无明,还困扰着他,他敢不念佛吗。

离开佛号,文殊 普贤 观音,这样的菩萨一样仿偟不安,何况博地凡夫的我们呢,

而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梦寐以求的三个修学条件,都具备了。

明师 益友,绝好的修学环境,还有无量寿之长的时间,极乐世界统统具备,修行成就的几个条件同时具备,就大大提高了修行的进展,让学人避免了很多弯路。

人生害怕走弯路,修行也怕走弯路,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人人都会念,从事各行各业,不影响工作,修行与工作两不误,这是净土宗的又一特色。

修行的时间充足,我们就多念佛号,修行的时间紧迫,我们就少念佛号,念佛妙法,上度等觉菩萨,下度地狱众生,六凡四圣 普皆度尽。

而三辈往生 九品成就,更是任何法门不可望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给出念佛人的条件非常的宽松,宽松到什么程度,早晚十念法门,前前后后不到二十分钟,持之以恒,终生不断,我们就符合往生极乐世界的标准。

这个条件,每天有二十分钟的念佛时间,我们都能调出来。

而难以收摄的乱心,用一句佛号通通收归, 方便善巧 诸佛赞谈,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之快,是在此地念佛功夫上建立的,比之其他宗派,念佛法门成功率最高,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佛号摄心容易。

念佛法门方便易行,祖师大德高度的评价,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收机广博 成就最快,难怪佛在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可见 

不愿意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者,都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够的人。

换句话说,就是智慧德能不到位。

死啃千经万论,而不收心念佛,就算等觉菩萨 又怎么样呢。

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白白耽误自己很多的时间,达不到佛果而已,你还能怎么样。

而高深莫测的楞严经,正因为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还有文殊菩萨竭力倡导念佛法门

而生机盎然 ,而变得活活泼泼,让学人学而能用,让人抓住其中的要领,

经中之王的《华严经》也是这样,《华严经》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话,我们修行从何下手?

学习楞严经,我们只在补足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被其他人误导,坚定不移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摸到了楞严的命脉。

否则我们就迷在楞严当中,被楞严经害了。

我们再看经文

【佛告阿难 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见闻觉知 ,这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自然功能,自性德能 能生万法,面对世间百态 ,我们眼见的功能在佛圣为照见,在众生为妄见,照见 如同镜子一样,来来往往种种境界 ,照进镜子 ,镜子来也干净 去也干净,不留痕迹。凡夫的妄见呢? 

则见什么被什么污染,见的越多 烦恼重重,知道越多  烦恼越重。

所谓烦恼重重,凡圣之间的区别,一个是见的很多,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

一个见如不见,被见害了,说到具体中来,就说见性功能吧,

阿难看到佛陀,脑子落下佛的印象,就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迷在佛的这个相当中。

佛如果换一个形象,阿难就不认识了。

这就是执着分别以后眼见功能的局限性,死搬硬套,佛说就像你看到我,意识形态当中马上出现了我的形象一样,这个形象是我吗?

不是

他只是落在你记忆中的一个影子而已。

而你把这个影子当成了我 ,当成了佛,我的相稍又变动,你就失去了辨别能力。

事实上 影子不是我,就像我们咪着眼睛一样,看月亮一样,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当我们把眼睛捏一下的时候,马上就有两个月亮出现。

那第二个月亮,不是第一个月亮。

月亮只有一个,你捏目出现的第二月亮,那是个幻想 是个假的。

意识是自性德能迷了,变成了识心,识心是自性的副产品,他很像自性。但不是自性,佛在这里说来说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的性功能一样,就跟照相机一样,一按快门 就有照片出现,照片上的图像,跟真景物一模一样

你能说它是真景吗?

那是一张纸,有景物的事,没有景物的实质。

不是 

一个是真性 一个是妄心,怎么能一样呢,还有我们抬头看见月亮,高高的挂在空中,月亮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可当我们低头看水的时候。

大江大海当中水里有一个月亮,或者有无数个月亮,这个月亮不是那个月亮,

那个真的月亮是自性,这个月亮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假象,真与假看起来很象,本质不一样,自性不但能变现出一个假相,

正像真月亮挂在天空,地下有无数个月亮。

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晴。

自性如同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而在上面画什么他就变现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具造千界百如 不言其有,觅之无形 却不言其无,他什么都不依靠。

什么都能变现,变现出来一切相,当人不分别不执着,则永远清白无染。

具有这样大定功的人,他需要一个什么相,需要某相 暂时一用,用完了 马上舍掉。

佛度众生就是这样,什么相都显,什么相都不执着。

而众生受业力支配,变现出罪恶的报身,报身还不觉悟,继续造更多的罪业,

妄心起来 就是这样,一旦分别执着,贪爱这个相,嫌恶那个相 ,喜怒哀乐 五欲六尘

等等情绪跟着出现,就堕落成识心。

识心是凡夫的用心,被业力驱使着变现出烦恼身,烦恼身造更多的烦恼,永无止境。

那识心与自性的区别,一个无着 一个有着,无着的自性 功用无限,有着的识心 处处牵缠,举步维艰。

佛这样解释给阿难,我们听起来就不抽象难懂了

当然我们不必要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什么都不看 ,那是着空 是逃避 是不现实,

修行当人的大定功,在一切境界当中修成的,就是佛陀所说的,菩萨不度众生,就成不了佛。

菩萨度众生,什么都能看到,什么样的境界都要经历,却在这严重的污染的环境当中,提炼自己向上的功夫,不受污染,

修到这个功夫,我们就成佛了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这是佛陀给我们说,让我们回归到不需要依靠任何烦恼。而住的境界,众生是靠业力支配的,没有业力就没有众生,而佛陀是靠愿力支配的,度化众生 来去无着,来去无着。就在佛在这里所说的无所还地,

话是这样说的,道理也能明白,可我们想做到佛说的这样,却非常困难,这就叫做说话容易做事难,

佛看出大众的意思,给阿难说我们如何,能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受污染,大家今天就探讨这个问题

无所还地 就是无所牵缠。

无所挂碍 无所依靠。

换句话说就是烦恼断尽,回归自性,成圣成佛。

这里佛开始比了一个例子说

【阿难 !此大讲堂
洞开东方 日轮升天 则有明耀中夜黑月 云雾晦瞑 则复昏暗】

佛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生活当中接触的大自然,这一切景象,每天都见到的事物。在这些 境界当中,佛跟我们一起生活,众生因为阴晴圆缺而生情绪,文人还写出很多的作品抒发情怀。

佛在这一切当中平平常常,情绪平平稳稳,不起波澜。

再说我们住的房子,大家到祗桓精舍听佛讲经,这一切都能看到,从讲堂的大窗户看出去是东边,

早上看到太阳出来,晚上看到月亮升空 黑夜到来 ,再自然不过了。

【户牖之隙 则复见通墙宇之间  则复观壅 】
户牖 就是窗户。我们把窗户打开,就能看到窗户外的事物,而把窗户关上,外面就看不见了,在讲堂的强上面,向外看他是堵塞的,看不到。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感觉,有窗户的地方是通敞的,有墙壁的地方是堵塞的。

【见通见堵】习以为常

对凡夫来说我们不要为这个生烦恼。

一所房子 堵有堵的作用,通有通的作用。

墙是堵的 ,但是正因为这个堵,能遮风挡雨,我们住在里面风吹不着,雨打不着,这是堵的作用。

门窗是通的,天热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门窗打开,通通风,里面的人就非常的凉快舒服,这是通的作用。

堵是有 通是空,空与有搭配到恰到好处,这是众生盖房子的智慧。

正因为通堵恰当,大讲堂通风畅亮,非常舒服。

我们在这里说通不好 ,或者说堵不好,都没有道理。

通与堵这对讲堂来说,都是个好事。

我们需要一个讲堂供大家学习,热情的祗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就竭尽全力给我们赞助了一所讲堂。

而且建造的工艺精湛 ,造型美观 人人都喜欢,没有人说窗户开的不对,也没有人说墙壁砌的不好。

塞与通 都是建筑的需要,大众的需要,言外之意,我们的自性也是这样,发挥的恰如其分,就没有副作用 就是德能。

【分别之处 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
意思是说,用分别执着心给房子找毛病,提意见 就是迷惑,用妙观察智设计建造房子,则是德用。一所房子的出现,跟虚空并无充突 相安无事,虚空湛然 房子依旧,很自然的现象。

【郁[土孛]之象 则纡昏尘
澄霁敛氛 又观清净】
这是虚空当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将要下雨下雪的时候,天空布满乌云,雨过天晴 则清净可人,兴做云雨 是自然的需求,没有雨水滋润,大地不能生长万物。我们不能因为乌云密布而埋怨虚空不净,下雨不是虚空的错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保持平常的心态,一切都是好的。

佛这段话 说了什么?

不分别 不执着 ,山就是山 水就是水,一切随缘。

随缘不变当人的清净心,人人是好人  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

所谓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 我非即是左。

佛菩萨看众生都是佛,而众生看佛菩萨都有缺点,什么心态招感什么环境,都在用心不同上。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