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卷四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我们再探讨【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这个因缘,是因缘合和的一切假相,本来就是虚妄造作,却给它后面加个自然,它自然得了吗?
现实的,就跟男女青年结婚生子一样,在世间人的眼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男女青年到了婚配的年龄,萌动爱情,人们都说是自然而然,这个自然,是凡夫俗子的识心作用,从佛家的角度来看,六道轮回是戏论,如此自然也是戏论。生死凡夫的爱欲牵缠,正是轮回的根本,苦难的源头,怎么能叫做自然呢?看似佛陀当年抛妻别子,出家学道,世俗人难以理解,那是了生死出轮回的大动,大魄力。
佛成道以后,救度自己的妻儿,送给他们的厚礼是什么?教他们出家办道!因为,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若杀盗淫纠缠于心,演若达多的悲剧,你也正在上演!六道众生都是演若达多!菩提心,是清净心,清净心才能称得上自然。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是什么意思呢?智慧生起,生生灭灭的轮回现象自然消失!因此,佛圣运作于虚空法界,相由来去。
【性无生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做何解释呢?在修行上,如果执着生灭之外还有个不生不灭,那又陷入生灭中去,因此,佛教我们无功用道。什么是无功用道呢?用世间法通俗的说法,就是但行善事,莫问前程。行一切善,不求回报,断一切恶,不求证果,这是修学的健康心态。无功用道,就是自然。这样解释对不对呢?让佛来印证!
我们再看经文【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佛肯定了我们以上的解说是正确的:无生灭者,名为自然。能把握住自己在在一切境缘当中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持之以恒,时时处处都如是,永不为杀盗淫所迷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个人就是佛。佛圣示现在世间,从不标榜他是佛圣,但他的行为处事,有心人能认出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气,纠错向正,这就是修行。世间人一提到修行,马上想到深山老林,名寺古刹,那个思维太狭小。大隐隐于市,小隐隐山林。真正的大修行人,绝不会在孤僻的地方浪费时间,因为,世间要度的众生太多了。不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当中磨练自己,修大禅定,如何能交上百分考卷呢?
我们再看经文【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
这个和合性,佛说,是因缘合和的虚妄相,不是自然。
自然不生不灭,妄缘有合有散有生有灭,靠不住。
【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本然性,是本性自然,不杂颠倒迷惑六尘烦恼,智慧行事,佛说,这是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这句经文,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评价。年轻的阿难,骄傲自大,对佛所说的三缘断尽,三因不生,觉得太浅淡。这也是很多修行人的通病,舍近求远,以凡夫身盲目效法法身大士,放着眼前的事情不做,好高骛远。
殊不知道,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是道场,吃饭睡觉,都有学问。做扎实功夫,脚踏实地,把眼前的每件事情做好,在眼前的境界当中坚守原则,绝不节外生枝,妄造杀盗淫,这就是高级功夫!修行的功夫就在这里见证。不为境转,必转境界,转境界,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离开生活到那里去修行呢?
凡夫众,杀盗淫业最易犯作!古今中外,多少人跟着这三个烦恼输光败尽,堕落三途!还不够警惕我们吗?佛说阿难,你距离成佛还很远很远!不用历劫辛勤修证,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佛果不会自己来找你!那我们如何历劫辛勤修证呢?先断这三因!万丈高楼,这是地基。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佛批评阿难说,你虽然多闻,对诸佛如来所说经论很熟悉,说起来口若悬河,就连诸佛说法的时间都不会错,让听闻者对你佩服至极,但这不代表你有真才实学!所谓说千句不如做一事,你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吗?夸夸其谈而不真修实干,你的所谓理论充其量是纸上谈兵,戏论而已!佛陀如此严厉批评阿难,阿难接受佛的批评吗?佛接下来还要怎么说?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二百三十二集,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