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能放下身外之物而格行正道者,是觉悟的人!财富再多,解决不了无常苦空。自古到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多少人死在财富之下,身败名裂,堕落三途。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富不见得是好事。可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财富,包括佛圣弘法也需要财富,这样一说,财富又是好的。
财富,正如利器一样,看谁在用它,用在什么途径。就目下,有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佛门是空门、是财富的反对者,这不,观音菩萨都鼓励众生舍身财宝!其实,佛家绝不反对财富。归依佛,两足尊,意思是什么?这个两足,就是福慧具足。跟佛修行,如果修不到福与慧,那还有什么意义?财富是福报之一,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众生希望自己是穷光蛋。对于财富,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就明白的告诉后人:君子爱财,取之于道。从正确途径创造的财富,用来养活身命,孝养父母,抚育子女,资助贫困,佛圣赞叹还来不及,那有佛门反对财富一说呢!观音菩萨在这里所说的【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意思就不言而喻了:这个舍身珍宝,是护持正法;求我哀愍,是接受正法。
为什么观音菩萨忽然说到【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呢?因为,财富解决不了众生的生死大事,世界首富有他的烦恼与难言之隐。财富,对六道众生的意义很有限。
就我们这个世界,财富与地位到总统国王皇帝这里,就到头了。可我们没有看到那个总统国王皇帝是幸福美满的:人事的更替,朝代的改变,令人目不暇接,乱纷纷你复唱罢我登场,人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食不甘味,寝不安枕,勾心斗角,甚至发动战争互相杀戮,血泪斑斑,有什么快乐可谈?富人如是,穷人又如何呢?一样的。穷富都无幸福可言,是谁夺走了我们的幸福?观音菩萨的【本妙圆通,清净本根】给出了我们答案。
众生的苦难由贪嗔痴慢所招感。无论那个社会阶层的大众,只要陷在贪嗔痴慢当中,注定了他不得幸福,烦恼重重。苦难深重到他所承受不了,他就开始思谋解脱。
佛法是怎么来的?众生求出来的。释迦牟尼佛说法三百余会,那一会不是针对解决众生的烦恼而说的?佛法不是休闲文学,是货真价实的济世良药,烦恼众生闻听则受益。
我们看到,佛陀每说完一部经,都有听众当下大悟,成就正果。能善巧方便,将众生度出苦难深重的六道轮回,功德之大,无过于此。观音菩萨道行之高,能让众生放下对财富的痴迷,乐善好施,利用财富护持正法,意义非凡。
那我们护持正法,如何护持?看看释迦牟尼佛住世是如何做的,我们也如何做。佛陀住世的工作是讲经说法,包括他座下的弟子,分散到古印度各地,将佛的原经转述给有缘人。诸经是佛门的法宝,没有佛陀留下来的诸经,佛法就不复存在了。护持正法,是保护流通佛经,培养讲经人才,延请得道高僧讲说诸经。寺院的一切建筑设施,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诸经是寺院的家底,而没有人讲说诸经,普通人参不透其中意思,修行上则无从着手。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佛在《金刚经》上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不如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这与【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很接近,具体如何说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三十四集,二0二三年元月十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