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眼耳鼻舌身意,虽说是众生执着分别出来的六根六器,但我们正确运用,完全可以回归自性。明白了这个道理,是身是佛,现身做佛;不会用,反复造作恶业,背离道德,就距离自性越来越远。《法华》经上佛所说的,迷失家园,到处流浪。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是文殊菩萨让我们正确的利用身体积功累德,精进修为。触以所触明的这个触以,是身体运动。一个健康人,他不可能永远坐着不动作,饥饿与寒冷迫使着他不得不去谋生。就算他什么都不缺乏,日子过的很舒心,业力迫使着他不得安宁!不愁吃穿住,杀盗淫妄的习气,如同炽火烧着他,他同样坐不住。世间不就有许许多多的富家子弟,衣食无忧,但胡作非为吗!作恶多端,恶贯满盈,坏了自己前程,丢了祖宗家业,后果不堪设想!
所触明的这个明,是光明正大,是正确的意思。文殊菩萨说,我们的身体要百分百发挥正能量,如此,以凡夫之身也能所做跟佛一样出伟大事业,跟佛圣住世一样。【无所不明触】的这个不明,是错误行为。佛家将一切错误的身口意业都叫做无明,无明即暗,暗是反义词。
【合离性非定】的这个合,是符合伦理道德的标准,离,是脱离伦理道德。回归自性,不是脱离现在的身形与生活环境,而是立足现实,用现有的身体去造福大众,为大众谋福利。
很多人提到修行,感到很神秘也很抽象,提到佛法,马上想到出家作和尚,好像只有和尚与修行有关系。其实,佛法广大无边,参透了,七十二行都是修行道场;参不透,居住在深山避静之处,名山古刹,你照造身口意三恶,有什么用呢!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传得还挺响,可能是菩萨给出家人打了招呼吧!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到的善知识,出家众只占少部分,绝大多数还是在家众,男女老少都有。明白了佛圣的教诲,当下断恶修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落实五戒十善,即时由凡转圣,那劳寻觅灵山呢!会修的人时时刻刻改过自新,老实念佛,不会修的到处乱跑,越跑心越乱。
我们常说的见佛,是见自己的真心本性,不是迷信见到某佛的形象与某菩萨的形象,那叫作心外求法。即便你见到了,自己不肯真修实干,见到的副作用比不见更大!不少人到佛门修行,来时好好的,修了没多久,精神失常了!原因就是求神通求感应,求见佛菩萨,结果被妖魔鬼怪钻了空子,投其所好,诱惑他在修行路上越走越远,中了魔的圈套。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我们再看偈颂:【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六尘之色声香味触法的法尘,即意识上的污染。我们的思想意识,有正的,有反的。弹指一挥间,就有无数念头一闪而过,善恶交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意根统摄前六根,而心意识的污染传导给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的错误行为又回流到心意识,如同滚雪球一样,相互牵缠,越滚越脏。单从一根着手清理,其他五根随之清净,这话有道理。因为,六根互通,是一条华巾上的六个结,打开一个,其他五个跟着解脱。佛说的六解一亦亡。
清除意根的污染,文殊菩萨说:【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这个内尘的内,是众生肉眼看不见的心理活动。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现代科学很发达,人们能上天能入地,还制造出种种尖端新产品。但是,对众生的起心动念,谁在想什么,科学好像没有办法。当然,也不会有办法。凡夫人众没有他心通,如果有了,他就不是此界众生。即便公安机关尝试性的使用测谎机,那准确性的还待考验。清除六尘,意根的污染最难清理。看似没有任何迹相的念头波动,让他复归平静,文殊菩萨说的好:凭尘必有所!念头的起落,一定是受到刺激以后的反应。没有刺激则没有念头。那,到底是什么在频繁的刺激众生,白天黑夜,梦中醒时,都让我们不得安宁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五十三集,二0二三年二月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