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七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众生无数,品类也无数,现代的自然科学家根本无法统筹出准确数目。但在三千年前,佛陀的大智慧总结出十二类品科: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十二类品科,包括了六道一切众生的业力转变,一个都不少。那怕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细菌,都具备跟人一样的神识,遇到圣贤法化,都能成佛。不同业力变现出不同的生命体,外相变化无常,但神识始终是一个:忽而变成天人、人、忽而变成畜牲、忽而饿鬼、忽而地狱,这就是六道众生的业报范围!正如佛所说的,苦海当中头出头没:三善道是头出,三恶道是头没。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这个因动有声的动,是妄动。世界形成以后,最初的声音是什么?是气流滑过虚空的摩擦声,即现代人所说的风声。风,带着气息与音声,将微尘从别处摧起,又堆积到此地,这就是因声有色。声中有物质,有重量。风中有无数神识依靠日渐堆起的微尘落脚于此,生存下来。最先开启六根功能的是音声。因此,没有音声功能,众生就无法互传信息。可随着众生向下堕落的惯性,这个声音合我意,那个音声不好听,分别执着,跟着音声起烦恼,声尘出现了。
因声有色的这个色,是身相与它的依报环境:基本的生存条件。但随着众生向下堕落的惯性,这个地方我喜欢,那个地方我讨厌,分别执着,色尘出现了。
【因色有香。】这个色,是众生的身相形成以后,急需呼吸空气,没有空气,呼吸不了,很快就闷死了。这个因色有香的香,就是鼻息,呼吸气息。清纯的空气不但提供给众生畅快的呼吸,还给了我们营养滋补。但随着众生向下堕落的惯性,在呼吸过程中染上了香尘:这个气息我喜欢,那个气息我讨厌,分别执着出烦恼情绪,香尘出现。
【因香有触。】这是众生呼吸气息的时候,有了触受。呼气,产生热感,吸气,鼻孔则产生凉的感觉。这就是最早的触受,扩散到全身各处,适合我身体感受的我追逐,反之排斥。触尘出现。
【因触有味。】当众生有了身体的感触以后,就想办法调适自我:冷了渴求温暖,热了渴求清凉。最早的味触是热味与冷味,随着众生向下堕落的惯性,对味的需求不停的加深:这样好吃,那样不好吃,味尘出现了。
【因味知法。】是众生从味触起分别执着,意识形态出现了。因味知法的这个法,就是意识形态,不是以前无染的自性德能。色声香味触法,有了执着与分别,就有了尘染,有了尘染,借助地水火风空五大,组合成一切世界与生命体。佛说,【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十二类众由乱而生,到乱中灭,远远脱离了不生不灭的清净境界,三苦八苦都来了。尘染越重,苦难越深。
这个十二区分,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不同的身相与所受的苦乐,佛说,就是由六乱妄想成就的。六乱,即六尘,轮转,即六道轮回。【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个旋复,即往返轮回。凡是六道众生都经历过十二变,谁也不能幸免。现在看来我们是个人身,可以前呢?天上也生活过,畜牲道也遭受过,饿鬼道,地狱道,诸苦都受遍了。六道众生被妄想、分别、执着,三大烦恼所左右,生生世世,就在十二变范围频繁轮转,受够了苦难。接下来,佛给我们详细解说了十二类众生的具体形成。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四百八十七集,二0二三年六月十七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