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关于色不异空与空不异色,色空的对立是凡夫境界,如来境界无色也无空,佛境界没有对立,因此,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佛将色空利用的恰到好处,随缘发挥自性德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建极乐世界度化众生,则显阿弥陀佛;应于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则现释迦牟尼佛,等等,既不执着色相也不贪恋色相,当然,既不执着凡夫相也不执着佛相,为苦难众生作不请之友,众生有难,佛圣必定无条件的救度 ,有缘则显,无缘则隐。
这给我们得启示是什么?不少同修学佛修行,不知道从那里着手,有人甚至异想天开,把自己与大众分离开,永远不接触人事、固封在真空中不出来,认为这就是解脱了。事实证明,虚空法界不存在这样的地方,六道找不到这种的地方,四圣法界同样找不到这种的地方。因为如来藏妙明真心活活泼泼,不是一潭死水。既然佛圣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众生都在佛的所见当中,那有个麻木不仁的佛圣,看到众生受苦受难而不救度、众生缘熟而不教化的道理?
如果成佛以后什么都空了,空到见苦不救、遇难不帮,有缘众生不教化,成这个佛还有什么意义?这样也肯定成不了佛。色与空是不可分离的,佛与众生本来是一体,菩萨离开了度化众生的工作,他从那里断烦恼?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八个字,就将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无分别、无执着境界彰显无遗,教后学立足现实,就地断烦恼。我们的烦恼是什么?杀盗淫妄、贪嗔痴慢、名利是非等等,用佛家的名词术语说,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烦恼破除了以后的境界就是佛境界。
我们再看经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色空平等,生佛不二。佛圣看待一切众生都是佛,对待一切众生绝无虚情假意,用的都是真心。在佛教界,大众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释迦佛证果成佛以后,亲眼看到博地大众都跟自己一样,都具备圆满佛性,只是当下迷惑了,只要众生转迷为悟,放下屠刀则立地成佛,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套话,是佛的真话。凡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在迷、一个在悟,除此之外没有差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文,我们仔细品味,空,代表佛;色,代表众生。诸佛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在3000年前的古印度,悉达多太子是个活生生的人,成佛以后的释迦牟尼佛也是个活生生的人,佛没有神话自己。但佛圣处理问题的方法超越了所有人,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做生活的指南,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感化了邪魔外道,给大众树立了圣人的形象。佛从来没有标榜自己是佛,教化一切众生,都是为了让众生完全脱苦,佛果位,就是离究竟苦。
佛没有将大众丢在阿罗汉、菩萨位而不顾;更不会嫉妒众生成佛以后抢了他的位置,对教化众生,佛将自己的智慧和盘托出,一点都不保留。这个色即是空的空,是佛圣内外透明,没有阴暗,跟虚空一样能容万物,也跟止水一样,清净平和;空即是色,则表现了佛圣无生不度的大慈悲大智慧,众生有求佛有应,佛圣眼中没有仇人,佛氏门中诸法平等。
我们的修行功夫如何体现?我到底修到了何种程度?这根本不用去问别人,自己心里有数的。当我们看到人人都有优点、都值得我学习的时候,这就是修行功夫增进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胸怀坦荡,心里没有一点烦恼、眼中没有一个仇人。这样的人,即便他没有学佛,也不知道佛是什么,但他事实上已经成圣成贤了。
修行人要将自己融入生活中去,落实佛圣的教诲。众所周知的极乐世界,我们看看《阿弥陀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大众在干什么: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十万亿佛,就是他帮助度化的有缘众。往生到极乐世界并没有落在空中什么都不干,而是更积极的力行菩萨道。【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经文该如何解?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十五集,二0二四年七月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