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关于天人,未学佛的人对天福充满了向往,但天福真的值得我们向往吗?不值得!天人的寿命也有限。二十八天最高层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寿八万大劫,听起来好像不错,但在他们的感受当中,跟我们这里感受七八十岁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天人同样没有解决生死大事,他们跟人道大众一样,都在轮回当中。
虽然天上的科学比我们这里发达得多,同样解决不了生死大事,天福尽了还要打回原点。由此可见,众生的所谓科学都是雕虫小技,玩玩可以,办不成大事。地球大众的现代科学够发达了,但科学界不承认轮回转世,公认为人只有这辈子,没有前世与来生,断章取义,指导思想错了,结果全盘皆输。
我们再说文学,世俗的文学作品虽然是从圣贤文章套演出来的,但随着人情的淡泊,江河日下,演变得俗不可耐,主要沦为谈情说爱的载体,将人们看得想入非非。所谓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而轮回的根本就是淫业,爱情就是淫欲的艺术名字。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样的科学与文学能滋养我们什么?轮回业当中的插曲而已。遇不到佛圣法化,就算谁再聪明,都活在痛苦与仿偟当中,舍利弗尊者未遇到佛法之前也不例外。
佛教的高度智慧是发现了轮回现象与解脱轮回的方法,帮众生解决了生死大难。佛说的,我完全相信,缘于三千年前没有B超与显微镜,佛将一个人处胎到出生的全过程讲的清清楚楚。而妇女病,佛说女性的阴部寄生着大量的虫子,这些虫子首尾相接形成环状,就是现代医学发现的念珠菌。这种菌,肉眼是看不见的,但佛五眼圆明,远的能看到,近的能看到,大的能看到,小的也能看到。
佛的智慧折服了一切外道邪说,冠为群首,因此,尊者接触到佛教以后,被释迦佛的高深智慧触动了灵魂。在佛陀的正确理论方法指导下,尊者很快就证到阿罗汉果位,解脱了生死。佛说般若时,尊者的智慧已经非常高了,我们从经文上就能看出来。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对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你不知道观音菩萨断尽五蕴以后的境界是什么,那我告诉你,观音菩萨处有不着相,处空不偏空,将空与有处理的恰到好处,广运慈悲,时刻为众生服务。看似跟众生并无两样,其实完全在运用智慧。舍利弗,菩萨不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功夫就不能增进。这是佛得肺腑之言。
佛接着说,舍利弗,五蕴皆空是看破、放下;而度化众生是重新扛起。菩萨精神就是拿得起放得下,经得起境界的考验,不如此,如何能修成佛果?舍利佛,佛家的空理绝对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作,而是善巧方便,在一起境界当中进得去出得来。佛这样一说,舍利弗当下大悟:啊,难怪观音菩萨这样受大众欢迎,他不偏空也不着有,度化众生恰到好处!我们要向他学习。如此,舍利弗的智慧又增进了。
那我们就色、空二字说事。色是什么?是有,有什么,有相,有一切物质;空,是无烦恼的纯智慧境界。色不异空,是观音菩萨烦恼断尽以后与众生和光同尘,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而显何身,并没有因为断尽了五蕴烦恼而把自己与众生分离开、将一切身相消灭,处在纯空境界不作为。色不异空,是诸佛菩萨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立身,与六道众生生活在一起,吃饭穿衣劳动工作,用自己的高尚行为感化引导大众向善的方向发展,佛圣从未舍弃众生。虽然与众生和光同尘,但佛圣绝不受六尘烦恼的污染,远离名利是非,跟处在清净虚空一样,来得清白,去的明白。
在中国的古代,有三皇五帝、商汤文武、尹伊周公这样的大圣人,这些人都淡泊名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忘了自我。说这些人是观音菩萨的应化身,完全说得通。我们看看佛圣示现在人间所受的磨难,难到了什么程度?周文王被囚羑里,忍着挖心之痛吃下了儿子的肉!他为什么这样呢?为救普天下大众出离水深火火,文王数次死里逃生,差点丢了命。将性命置之度外,更何况名利是非!关于色空,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十四集,二0二四年七月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