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相有生灭而性无生灭,这是佛家看空但不做空的深理。看空,是佛圣深知凡所有相皆是续妄,只利用诸相救度众生,用完了就自然舍掉,毫无贪恋。事实上,诸相有生必有灭,都不长久,诸相都是烦恼心变现出来的,无心就无相;不做空,即是落实普贤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誓大愿,完全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而化现无量身 。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佛圣断尽烦恼以后的清净境界。无色,就是无贪着。一念贪心一念相,万念贪心万念相,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是众生有这样心那样心,相由心变,佛圣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在《楞严经》上,佛给我们道出了世界成就的过程:看似大千世界无边无际,但那是一粒又一粒邻虚尘堆砌起来的。是什么驱使着世界成就?是众生的善业,业报相同自然生在同一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任何力量都阻碍不了的。众生的善业成就世界,而世界最后走向毁灭,则是众生的恶业所感。
地球在大千世界的占比是多大?当我们仰望星空,有的星星肉眼能看到,但绝大多数我们看不到。地球,就是繁星混居的地方微不足道的一颗小星。可就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各色人种。二百多个国家要想和睦相处,用什么调和?佛圣化现作不同的身份出现在我们身边:释迦牟尼佛、基督耶稣、穆罕默德、孔子、老子,等等圣人为了教化众生和睦相处,将圣贤的说教普及在全球各处。
圣贤教育是调和众生关系的良药,谁遵守谁受益。无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有多深,但历代国君绝不限制圣教的流通,那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一个民族,如果丢失了圣教很快就灭亡了,这是人们亲眼看到、屡试不爽的。所以,绝少有国君敢灭圣教,都积极弘扬正法。圣贤教育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得出的经验,我们只要稍微动点脑筋想一想,都能测出其中的重量。
中国人民德厚,明白教学的伟大意义,总结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道理,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茁壮成长,造就了不倒的东方文明古国,为全世界人民塑造了榜样。凡是胆大妄为毁圣灭贤者,基本上都是末代帝王,祖宗的江山社稷干到他这里就改朝换代了。
佛圣的空无精神,表现在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圣人教弟子格物致知,他首先作到了。释迦佛住世,三衣一钵,过着一般人最简单的生活。但佛教在当代与后世的影响却是无法超越的,发挥的是百分百的正能量。有佛教的地方,人们的素质普遍很高,社会犯罪率低,军费支出少,人们生活的富裕而祥和。在中国的上古时期,曾经出现过天下大同,社会大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圣教普及到全民的结果。
虽然空中无色,但佛圣的色相遍布一切处,十邑之内都有圣人,圣人默默的保护着有缘大众。如果不是圣贤保护着人类,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早就毁灭了,这是佛圣对人类的大贡献。【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烦恼的代名词,但与空中无色紧密相连,则是佛圣度化众生无副作用,只转境界而不被境界转,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纯理智用事,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图名不图利,不在一切境缘当中折损自己的美德。
看破尘相的不可靠,佛圣教弟子轻生死重大义。生死是幻相,大义是不生不灭。一个人,果然能够在境界当中保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不欺天不害理,不暗室亏心,中国人民将这叫作积阴德。阴德积得越厚,后面的福报越大,荫及子孙,自己往生到更善的地方去,后世则人才辈出。《太上感应篇》说得好,福祸无门,惟人自招,莫说无报,如影随形。学佛学佛,我们就学佛圣的处世中庸,不偏 不激,在每件事中锻炼自己,每经历一件事,就增加一层智慧与经验,人格就完善一分,转烦恼为菩提。如此。就做到了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遨游太虚而如鱼得水,无拘无束,直达佛圣境界。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十九集,二0二四年七月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