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记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自性本具的四大能量与七大功能,佛有,众生同样有;既然如此,佛圣的神通妙用众生也应有,我们为什么这样被动呢?丢失了伦理道德,抛弃了圣贤教育。赶快将两者补上,自性德能自然恢复。佛陀教化众生的目的就是将众生教成佛,不达目的,佛绝不放弃众生。也只有到达圆满佛果位,我们才能够彻底断除一切烦恼。成佛,是自己修成的,不修就成不了。我们依教奉行,往后的道路就越走越宽越平坦。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根染上六尘就迷惑颠倒、能做一切糊涂事。六根是怎么来的、自性德能浑然一体,为什么分作六部分?眼耳鼻舌身意,是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来的,佛圣的大圆满慈悲智慧境界,包太虚而周沙界,无眼耳鼻舌身意,更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烦恼纠结,故而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佛境界空无一物,永远处在清净祥和当中。
关于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参考《楞严经》上的一段经文:【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 ,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 ,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 ,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 ,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段经文给我们解释了六根的来由,无非是众生的烦恼心造出了烦恼身,我们的身体从形成那天就是负担。这个话,古圣先贤早就提示我们说:吾有大患,谓吾有身。这个身体,饿了就得找东西吃,渴了就得饮水,冷了不行、热了不行,断粮七天就死了,死时苦痛,生时苦痛,确实是负担,为烦恼习气所支配。
佛的高度智慧看到众生六根成形原因:由明暗产生了眼睛,没有明与暗,众生的眼见就发挥不了作用。人喜欢白昼,白天工作晚上休息,但我们看到很多动物则不一样:它们喜欢在夜间活动,还有鬼道众生,他们永远处在昏冥,人间的夜晚就是他们活动的时候,因此,人们习惯的将人间叫作阳世,鬼道叫作阴间。见性功能本来无量无边、无远无近、无大无小,但被明暗二相困扰,就只有这一点功能了,众生处处不方便:眼睛坏损了,生活就遇到了大障碍。
动静二相产生了耳朵,动与静本来就是对立的,耳根也是由对立产生,周围静悄悄的,我们的耳朵什么都听不见,必须借助音声传递信息。音声太小,耳朵就听不到,而音声太大,耳朵同样听不清楚。声音必须恰到好处才能听到。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闻性功能也是遍一切处,但被众生的烦恼习气折扣到就现在这样一点,一旦耳聋了,听觉就不起作用,人就残废了。
通与塞产生了鼻嗅,通塞也是互相对立的。佛反复说,于妙圆中黏湛发生,就是什么心变现什么境界。众生习惯了贪香厌臭,香尘就跟着来了。嗅性本来也是无边无际,不生不灭的,但被众生的尘染折扣到现在,很不如意;五味执着出舌头;离合执着出身体;生灭执着出意识。从这里来看,众生就生活在烦恼当中,六根染上六尘,痛苦不堪。佛在这里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就能品味出其中的意思:佛让众生断除六根的尘染,万法归一,回归清净自性中去,我们如何转尘为净?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心经》讲记第二十集,二0二四年七月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