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三 化城喻品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錀,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中国老百姓有句经验话:小错是大错的根。小孩子今天偷人家一块糖,父母如果不及时批评教育、阻止孩子的恶行,听之任之让其继续,这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要贪污盗窃做出大案、判刑坐牢、甚至杀头!我们对待错误的行为绝不能放纵,十二因缘就是最好的说明:越是放纵、后果越严重。
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的这个爱字上来看,已经远远背离了道德,将完美无缺的自性污染得支离破碎。中国圣贤教化弟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让学人将境界保持在无明烦恼未起之前、不往下退堕。
关于如何遏制无明烦恼,我们看看古圣先贤: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大菩萨片刻不离阿弥陀佛圣号,佛果位上的释迦摩尼祖师也一样。佛弟子不参与外界的娱乐刺激,或念佛,或止静,不给思想抛锚的机会。
我们从《金刚经》上看到释迦佛的日常行持,没有人请佛说法,佛就安住在祇陀园入定;在《无量寿经》上,释迦佛在念佛,念的正是阿弥陀佛,阿难尊者第一个发现了。大圣大贤尚且如是精进用功,我们如何敢懈怠呢!现在是什么时代?贪爱膨胀到不可遏制的末法时期,用什么保持自己不随波逐流、往下退堕?
我们不止一次的对有缘同修报告说:关起门来老实念佛。有的同修问我,他还年轻,要养家糊口,如何能关得起门?这不难,随忙随闲佛号不离心与口,门里门外都清净。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不会污染身口意的。那什么污染身口意呢?杀盗淫妄诸恶。心里有佛号,记着两土导师的教诲,意识不会污染,行动也不会污染。做到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我们就当下急流勇退,与轮回世界隔断了,不再顺着烦恼习气往下滑。
【爱缘取,取缘有】,这个取是什么意思?是由意识付诸行动,开始了猎取名利、参与是非、造作杀盗淫妄诸恶。取,就是造作诸恶。我们看到,在味尘烦恼支配下,人对动物毫不留情,痛下杀手,食肉寝皮;在贪欲支配下,人们欺世盗名,手段用尽;在淫欲烦恼支配下,人们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等等。这就爱缘取,被贪爱控制了,身不由己。
贪嗔痴是病,戒定慧是药,五戒是治病除根。【取缘有】的有,是有贪欲。贪欲产生了三界众生,凡夫众是烦恼的产物,佛家叫作三有,又叫作九有。只要是三界众生,谁也别说自己干净,谁也别笑话别人。别人犯作的错误,那只是你恶缘未熟,还未来得及造作而已,这是真话。要不然的话,轮回现象就不存在、你就是突破三界以后的圣人了。
佛说得好:如果未证得阿罗汉果,你千万不要相信自己。因为我们被贪欲完全控制了,生生世世突破不了三界的困扰。佛家的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我们从何着手了生死?用最通俗易懂的话题说,就是严持五戒,不杀不盗淫不妄不酒,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从这里下手。说得太多太深,现代人参不透,也接受不了。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最简单、方便、易行的了脱之法,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了断三有,冲出三界,出离轮回了。
【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有缘生的这个生,就是生老病死。三界凡夫生活在对立当中,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人从出生那天就是悲剧的开始。世间人所谓的乐,那是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根本谈不上有任何意义。人道如是,其他道亦复如是,轮回世界是由善恶业构造成就的。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老死忧悲苦恼,就是三界众生的生生世世,无乐可谈。释迦佛当年为悉达多太之时,锐敏的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凡夫沉溺六道已经麻木不仁了,圣人慧眼独具,四门见苦以后,对世间的功名富贵顿然看破、放下,苦行学道,教化众生跳出三界,不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折磨,初转法轮说了四圣谛,用84000法门教众生灭苦。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十二因缘,前半部是从自性迷出来,后半部往自性德能返回。
三途六道十八界都是幻有,佛所说的无中生有,我们现在就知道这是大实话:由一念无明越迷越深,幻境出现了。最初的一念无明是无形的,但随着烦恼习气的加重,念头最终转换成物质。因此,烦恼越重的众生,他的居住环境越粗劣,这用以须弥山为支撑的人间与欲界二天就能看出来:人间比之二十八天,苦到了极点,就因为人间大众的贪欲比任何一天的大众都深重。这个话题,我们还要好好探讨。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0七集,二0二五年五月十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