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三 化城喻品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 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我们接着探讨上面的话题继续探讨:阿弥陀佛未建极乐世界之前,诸佛用那个方便法度化众生?这是很多修行人的疑惑。诸佛都用净土念佛一法度化众生,这个模式一直存在,不是释迦佛的独说。诸佛兴世说法,跟释迦佛说法的内容都一样,证据是什么?
《华严经》就是证据!华藏世界那样大,共计二十层、无量世界,可毗卢遮那佛说法度众并没有比释迦佛多出什么来,最精彩之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四十一品修行众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华严经》,如果没有这个精髓,就不圆满。阿弥陀佛会建造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会不会建造、一切诸佛会不会建造?诸佛都有这个能力。可众生的缘分决定了谁是极乐世界的教主,不是随便那尊佛都有缘分做极乐世界教主的。
阿弥陀佛现在是极乐世界的教主,那是他老人家跟大众的缘熟了,大众喜欢听他说法,愿意到他的极乐世界去修持,贤劫千佛到我们这里说法,都劝弟子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在另一个世界,那里的大众与阿弥陀佛无缘,与释迦牟尼佛有缘,释迦牟尼佛就示现极乐世界的教主,诸佛都劝弟子到释迦牟尼佛的极乐世界去修持,谁作极乐世界的教主,完全是诸佛恒顺众生。我们不用担心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会消失,更不要怀疑净土法门是一时的热度,这个方法是恒古长存,不会淘汰掉,更没有那个法门超越它。
当然,大通智胜如来也积极宣传净土念佛一法。【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为什么十六王子菩萨乐说《法华经》呢?法华,是诸佛一世说法的总结,这部经涵盖了诸佛一世说法的内容。乐说法华,就是乐说一切诸经。
【一 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 这是十六菩萨互为影响:我的法缘成熟,要说法度众了,其他十五位带着自己的有缘众生都来做影响众;他的法缘成熟,其他菩萨也这样帮助他。影响众越多越好,这会带动其他大众前来闻法。
如果佛说法时冷冷清清,没有几个听众,其他人也就没兴趣来了,这人人都能体会到。一佛出世,千佛拥戴。我们看看释迦佛的1250常随众,那都是古佛示现作影响众,他们闻佛说法,当场证到阿罗汉果位,人家是演戏的。如果1250弟子不是古佛的话,他们跟随释迦佛度化众生,就不会善始善终。
【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的化,是度化,每个王子菩萨的成就,是他们度化了如此之多的众生。因此,十六王子的到那里弘法,法缘都很好,其中影响众众多,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悉皆信解,】是大众弟子心地虔诚,热心的帮助新来的同修,护持关爱他们,帮助新人成就。师生齐心协力,让每一个前来学习的人,带着烦恼而来,高高兴兴而归,信解行证。
一个道场是否有凝聚力,首先要法正。法正,就是师父教的好,弟子学的好,上下都是一身正气,自然关怀爱护道场、关怀任何一个进道场拜佛的信众。众生进寺院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现在社会。我们在大街小巷看到的娱乐场合不少,但寺院庵堂很难见到。进魔家易,入佛家难。信众有缘进佛门,寺院的每一位住众都要不失时机的劝勉他断恶修善,常来、勤来寺院闻法。经过寺院住众这样策勉一番,遇到吃饭节点,留信众吃顿饭,这个信众就不会感到寺院陌生,就对学佛修行有了兴趣,也对这个寺院产生了好感,他如果有机会,还会来第二次、第三次,从此以后跟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如此,寺院住众的功德就大了。
而寺院住众对佛法修学都模模糊糊,说不出个所以然,将信众当作提款机,只开功德箱不问其他事,信众就不太多了。有正法的道场就有凝聚力,无正法的道场,那绝对是个名利场,上下交征利,如何度得了众生?【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什么样的人经常遇到佛圣?心地善良的人。善心人士总是自己吃亏而方便他人,这种精神感得佛圣特别照顾他。看似这种人很笨,人家经常欺负欺骗他,他还是一如既往不改初衷,上苍就眷顾这种笨人,这种人往往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一生顺利,因为他的行为处世合乎圣人的精神。
十六王子菩萨兢兢业业依教奉行,生生世世都如是,因此,感得诸佛经常出世说法,佛度有缘人,他们是佛的有缘弟子。与佛有缘,就喜欢听佛教诲。佛不教化这样的弟子,怎么对得起他们呢!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这是他们不离佛圣,不离闻法。于今不尽,是他们谦虚好学,精进不懈,十六王子菩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一十四集,二0二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