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三 化城喻品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漫漫修行途中,有几个人靠自力法门修行成功的?没有先例,大众都是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毕业成就。我们看到,靠自力法门修行,证个小乘果位、阿罗汉、菩萨的有,成佛的没有。那他们证到小乘果位等,用自力法门继续修行不就成佛有望了吗?问题是他没有这样大的毅力与恒心,自己修不下去了,累倒在当途。
因此,佛说开智慧的《楞严》,二十五位大德报告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以后,佛让文殊菩萨作评判,那家的修学方法最好?文殊菩萨直言不讳的说:大势至菩萨念佛的方法最好!这就给广大学人指了明路。文殊菩萨的智慧是众人所佩服的,他说话有一定的份量。而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口念佛、耳听佛开发了闻性功能,耳根清净圆通,其他诸根悉皆通利。
经中之王的《华严》,那样长的篇幅,到底说了个什么意思?结尾的普贤菩萨行愿品,给了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满的答复: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藏世界,又名莲华藏世界,其范围之广博,是一切诸佛国土的写照,菩萨众之多,是我们在任何一部经上都未看到的。如果这些靠自力法门的大众能继续修持下去、且能修行成功的话,普贤菩萨何苦引导他们去极乐世界呢!这是每个学习《华严》的人必须知道的。
《法华经》,后学美誉他为成佛的《法华》,《法华》一经,教大众成佛的秘诀,还是导归极乐世界,《化城喻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千经万论导归学人去极乐世界,这是佛祖大导师的善巧方便大智慧。【将导众人,欲过此难】的这个难,粗说是六道轮回,细说,未成佛之前,都在难中,因为大众的烦恼没有断尽。既然有未曾断尽的烦恼,就会犯错,做了错事后面就有果报。对凡夫众来说,三途恶报是苦难,对等觉菩萨来说,大众对他一句差评,他就惭愧得无地自容、苦极了!只有将烦恼完全转为圆满福德智慧,才算出难。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是大众靠着自力法门实在修不下去、看不到成佛的希望,要放弃修行。在这种情况下,他累倒在地爬不起来,由不得他了!【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他们对老师说:算了,师父,我实在没有力气向前进了,珍宝我们不要了,佛果不修了,还是回去过以前的穷苦日子吧!于其累死在这里,还不如苟且偷生。距离珍宝地路途遥远,豺狼虎豹与盗匪出没,不定什么时候就丢了性命,何苦来哉!回去吧。
这种情况下,佛如何鼓励他?如果佛没有善巧方便,继续催逼大众前行,大家的修行功夫就前功尽弃:懈怠了,戒也不持,功也不用,大鱼大肉,五荤三厌,杀盗淫妄酒,又退回到原来未修之前,这多可惜!这一退堕下去,再想遇到佛法,发心修行,不知道是那生那劫的事。佛圣当然不能眼看着弟子们徒劳无功。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诸佛度化众生有丰富经验,当然也有妙法,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因为佛的智慧福德圆满,什么事都经历过,解决的办法烂熟于心,没有什么事情难倒佛。包括修行众没有办法继续修下去,佛也能让大众轻轻松松修下去。【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这个三百由旬,表不远处。以方便力的这个方便,就是千经万论导归极乐、84000法门处处指归净土、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愿。化作一城的这个城,就是极乐世界。
我们试想,如果没有临终十念佛号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依托,谁能保证自己心不乱、不堕三途?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身依极乐世界、心依阿弥陀佛圣号,这个妙法,是狂风大浪当中的定海神针。有了这个依托,修行人就有了主心骨,而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进了化城,总算没有退堕回去,佛用善巧方便保住了修行大众的法身慧命。
修行人指净土为息肩之地,到极乐世界以后,大家真的就休息了吗?极乐世界没有闲人,六尘说法,功夫想退都退不下去。著名的三不退转、一世成佛,就是对极乐世界修行众的说明。阿弥陀佛教不倦,座下弟子学不厌,化城极乐世界,是人人满意的好道场。
而修行众,靠自力法门修行碰够了钉子,在他走投无路之际,佛说净土诸经他能听进心里,一心一意去修持,这就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他距离佛果位近在咫尺、无价珍宝随之获得。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一十九集,二0二五年六月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