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第174集

慧利 2025年8月12日17:09:53
评论
18

《法华经》卷四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提婆达多,是广大佛弟子熟悉的反面人物、人人痛恨的害佛、坏法者。说提婆达多人品不端,在佛住世当年,他确实干了很多让人看不起的恶事,其中数次害佛性命,是后学原谅不了的大恶。提婆达多为什么要害佛呢?他看到信众对佛顶礼膜拜、释迦佛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非常眼红,被名利所惑,一心想将释迦佛取而代之,拉帮结伙,分裂僧团,是佛门的罪人。
提婆达多,译作中文意思即热恼,是个心地很不清净的修行人。要追究这位提破达多的身世,他是释迦佛的堂弟、阿难尊者的亲兄长、斛饭王的大儿子、跟随释迦佛出家的释迦族七王子之一。他既然能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跟佛出家,为什么又出尔反尔与佛作对呢?因为他出家的动机是求名求利。当年,悉达多太子成佛以后,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国探望阔别已久的亲人,举国民众夹道欢迎,其他六位王子看到佛这样受人尊敬,当下悟道,明白了作一位高尚的人多有价值,就毅然决然跟佛出家,苦行学道,最终舍弃名利之心,修成正果。
而提婆达多则不然,他对释迦佛充满了嫉妒,绝不是为断烦恼而出家,而是以压倒释迦佛为目的。他的险恶用心,释迦佛当然知道,佛给他留足了余地,满足他出家的要求。提婆达多的出家,给僧团带来深重灾难,他一度勾结不懂事的年轻人阿阇世王,害佛灭僧团,场面非常血腥。而这样的恶性比丘,佛为什么在此品经文赞颂他呢?
因为,提婆达多其实是古佛再来,为了成就释迦佛说法度众而示现作恶比丘。一佛出世,千佛拥戴,有示现正面人物的,也有示现反面人物。千佛联手度化众生,1250常随弟子与佛是铁板一块,佛佛道同。古佛示现作反面人物,是提示后学不能障害善知识说法度众、不能争名夺利分裂僧团,破坏佛法,这有很重的罪业,结果都在阿鼻地狱。
我们看到,佛入灭以后的今天,僧团当中确实有这样的恶人,古佛亲自示现,已经教诲过我们了,他如若不觉悟回头,将来堕下地狱,别怪佛没说清楚。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这是释迦佛自述,他在因地上求法不倦,希望早日成就。求法华经,就是求成佛之道。【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熟悉佛教的同修都不难发现,诸佛未出家时,几乎都是国王:释迦牟尼佛就不用说了,阿弥陀佛出家之前是世饶王,还有本经的大通智胜如来,出家之前也是国王;后面的妙庄严王也出家了。
这表什么法?表大圣大贤看得破、放得下,在富贵场中不迷不乱,进得去出得来。众生得度的缘熟了,大圣即刻放下名利,投身于度化众生的工作。世出世间最大的功德是教育,中国人民早就总结出来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将众生教成圣贤,没有比这更重要、更高尚的工作了。人人都奉行众善,世界上就无烦恼之事。
而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和谐社会,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作为一国之君的王者,带头出家学道,正好给全国人民作榜样。而成佛以后为大众做出的贡献,释迦佛的成就,大家都熟悉:印度诸国的十六位国王都拜佛为国师,因为有佛家慈悲喜舍的教学理论作引导,全社会和谐安定多了,这是佛教不可抹煞的功绩。
释迦佛在因地上就多劫作国王,当然,他肯定是贤王。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可他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无上菩提是什么?就是全德全能,能解决众生的一切烦恼。包括这次应化在净饭王宫,悉达多太子四门见苦,触发了他的大愿大行,他也决然出家学道。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法华经》讲记第一百七十四集,二0二五年八月三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