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四 提婆达多品
【殊师利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说妙法华经。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智积菩萨想到这里,非常困惑。迷茫之余,他又想起一件事情,那也是升坛说法华的不愉快经历。有一次,他差点被别人赶下法坛!赶他下法坛的这帮人不是邪魔外道,也不是在家修行众,而是一众出家比丘,很老实的修行人。他们艰苦朴素,穿着百纳衣,僧腊也不短,有一定的修行功底。
开始,他升坛说《法华》,大家都很认真的听讲,会场很安静。可是,他讲完以后,这些比丘将他拦在法坛、向他提了好几个问题,都是《法华经》里面的内容,他目瞪口呆,答不上来。一众比丘就严肃的对他说:大德,你都没参透《法华》大意,就升坛讲说,这到底是开悟他人、还是误导他人?你在讲说《法华》的过程,我们出于礼貌没有退席、也没有打断你讲说,可你以文解意,敷衍搪塞,明显的在应付大众!说明你心不在焉,只是将讲说当成一项职业,挂着讲师的头衔,信众就对你另眼相看、特别供养,你不过图名图利而已!你已经严重亵渎了讲经法师的职责,听你讲经简直是活受罪!你还是跟我们一样,老老实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吧!这样修持,最低限度你不会误导他人!我们本来念佛念的好好的,听你讲了一部《法华》,竟然蒙头转向,不知所措了!没有领略佛圣一世说法的精神,断章取义,敷衍塞责,这个有罪的!说完,大众头也不回的各自散去,留下他在讲坛上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大,让他非常难看。智积菩萨是位很聪明的人,广学多闻,读的书不少,佛学知识也很丰富,在众多师兄弟当中,他显得出类拔萃,深得师父看重。师父一心想将他培养成说法的大德,以振兴山门,荣宗耀祖,给佛面增辉。如此,养成了他骄傲自大的习气。
师父也经常说万法归一,84000法门都以十念佛号往生极乐世界为归宿,他根本听不进去,更看不起老实念佛的人,学成了杂家。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从他给文殊菩萨提的这个问题来看,他就没有参透佛陀说法的大意!智积菩萨说,此经甚深微妙,这是外行话!佛教是显教,没有隐秘的地方,佛陀五时说法,诸经的大义一目了然:都是围绕着受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主题反复讲说的,根本不存在参不透的地方。六波罗蜜,就是十善。这样明显的教义,可我们看到,僧腊大半辈子的人,他就是舍近求远,将简单问题越说越复杂。如果我们细心点、谦虚点,看看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实念佛人,这些人一辈子没有学过一部经,但成就卓然!这就是对我们以上观点的有力说明。当然,这样的观点是古今大德一致认可的,我们只是结合长期的修学心得,承认了而已。
【诸经中宝,世所稀有】。 佛的那一部经不是无价之宝、不是世所稀有?只是大众的爱好不一样,你喜欢学楞严,我喜欢学法华,他喜欢学净土五经,又有人喜欢金刚经、心经,等等。诸经虽然不少,意思都一样,都是劝学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恶断尽了,善修满了,就成佛了,这有什么神秘的、有什么难参的!讲经法师如果这样讲说,座下大众肯定欢喜,肯定奔着这个目标方向进修,那有不成就的道理!
【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这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智积菩萨是老修行了,竟然能问这样的话,难怪他法缘稀少!这个问题就如同给病人用药一样,医生都持怀疑态度,患者还有得救的希望吗!热病用凉药,冷病用温补,妙手回春,医生处处是功德。什么药好,什么药不好?对症的都是好药。
善于观机,善于劝导,我们看到了,佛每说一场经圆满以后,信众生大欢喜,作礼而去,人人都有收获,就缘于佛站在顶峰,对下面的景物一览无余,能治好众生的一切病症。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八十一集,二0二五年八月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