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经》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主讲:印正老师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我们继续探讨【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对目建连尊者说:佛法的问世,绝不是为了与世间任何一个学派争分一杯羹,拉信徒求供养,而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脱离苦难。而佛陀本人住世,也绝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苦心经营。
佛陀住世,是使命,本着众生希求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的美好心愿,与众生同甘共苦。进入佛门修行,我们以苦为师,修苦行。
只有将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在最低层,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才具有洞察秋毫的慧眼,对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更能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不被污染。我们活着,是众生的需要,我们入灭,也是众生的需要。
舍利弗尊者听了,霍然大悟,也拜倒在佛陀座下,对佛说:世尊,你说得对。众生之所以轮回,之所以痛苦,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生生死死争斗不休。这种人生注定了是一场烦恼。大家都在争斗,将本来清净无染的世界扰乱得四分五裂,红尘滚滚。
世尊,我知道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幸了,那都是众生造做的恶业给自己招来的烦恼,包括生死大难。世尊,我寻求解决生死大难的方法,已经很久了。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于其在婆罗门教中去摸索探求,不如我现在就跟着你,一步到位,了脱自己的生死,成就无上的佛果,而且,将佛法普及到千家万户,让人人都断恶修善,去妄归真。
世界上没有比这件事情更有意义的。请求世尊不弃弟子愚痴,弟子愿生生世世跟定佛陀,自度度他。
跟随舍利弗目建连一起来到鹿野苑的200学人,也齐声请求佛陀收下他们。就这样,众婆罗门学者,都受佛陀剃度,出家了。这件事情的影响力,轰动了整个摩揭陀国,舍利弗与目建连的随佛出家,引起社会大众极大的兴趣:黎民百姓纷纷到鹿野苑来听佛陀讲经。还有频婆娑罗王与他的朝臣眷属。频婆娑罗王听佛讲经当下证到阿那含果。
为了让全国人民都得度,国王还给佛陀供养了竹林精舍。让1250常随众与佛陀有了一个固定的弘法修行道场。从此以后,佛教在摩揭陀国兴盛起来,一直传到全球各国。
我们从1250常随众归依佛门的事迹上,看出了,佛教对信众,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从不强迫约束大家,把自由权,选择权都让给广大信众。更不会向信众索要供养。这种美德,一直流传到现在。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广大信众说了算。
在3000年前的古印度,婆罗门信众反过来归依佛陀,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这却成为事实。
我们再看经文【菩萨三万二千】
从那里来怎么多的菩萨呢?佛将要说《观无量寿经》,诸佛国土的菩萨们预先知道,都来到灵山听佛讲说。这些菩萨的程度如何呢?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这里列举了文殊菩萨,意思就是,三万二千菩萨,程度与文殊菩萨一样。
我们看善导大师对这段序分的注解【初言一时者正明起化之时。佛将说法。先托于时处】
【时】是时节因缘成熟。但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众生听经的缘不熟,佛说经,没有人听的。跟我们现在一样,大家都喜欢听净土诸经,都喜欢念佛,这是佛门修行的主流,我们就要恒顺大众,培养大众多念佛勤念佛。南辕北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恒顺众生,佛教才能流传发展下去。
【化主临机待于时处】
【化主】就是佛陀。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做佛已经有8000次了。佛不是盲目的降生在某地,一定是某地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佛才示现八相成道。
【又言一时者。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
善导大师把一时具体化到某年某月,这样,对考古学家来说,他们更希望有准确的时间记载,利于学术界研究佛经。
【言处者随彼所宜如来说法】
这个处,是说法的地点。佛说法没有一定的处所,善导大师说的好【或在山林处。或在王宫聚落处。或在旷野冢间处。或在多少人天处。或在声闻菩萨处。或在八部人天王等处。或在纯凡若多一二处。或在纯圣若多一二处】
意思就是说,那里的众生听经的缘熟,得度的缘熟,佛就出兴在那里。众生听起来怎么方便,佛就怎么说。这部观经就是佛在王宫说的。
虽然在王宫说,但灵山大众都听到了。完全随顺众生的需要,没有佛陀自己的意思。
【斯乃洪钟虽响必待扣而方鸣。大圣垂慈必待请而当说。故名一时也】
佛的大慈悲智慧,如同敲钟一样,大扣大鸣,小扣小鸣。扣钟的力量,就是众生迫切希望听佛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由于鄙人修学程度有限,讲经肯定有不当之处,伏请同修大众多提宝贵意见,让鄙人及时觉悟,当下改过。
《佛说观无量寿经》
第十二集
二零二零年七月十七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