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153集

慧利 2021年9月19日07:16:11
评论
339

《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再探讨【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识心是虚无的,没有了前法与后缘,它就不存在。而前法与后缘仍是虚无的。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凡夫众执着其中,念念不忘,件件不舍,重重困扰无法解脱,造出一个意识境界。尽虚空遍法界,那一处不是众生的识心变现的?既然识心是虚无的,变现出来的境界也是刹那生刹那灭!我们看到天空的星体,不断的陨落下来,一刹那消失得无影无踪,诸佛菩萨看大千世界也如此。星体陨落不休,有没有想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有几许寿长?地球将来的毁灭缘于什么?

在高维次空间的众生来看,地球就算一亿年的寿长,也不过很短的时间!这个道理学佛的同修都知道。我们头顶上的四王天,也是一年四季360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这里50年!以此类推,直到非想非非想天,敢算账吗!四空天人看地球都很暂短,更何况佛菩萨!大千世界不是虚妄是什么!人类居住环境的寿长与短,与大众的福报密切相关。而居住环境的毁灭,则与住众的道德密不可分。当大多数的地球居民不顾伦理道德,跟着六尘烦恼肆意妄为的时候,地球就毁灭了。净化心灵,端正道德,就是给自己修福。恶人与善人杂居在一起,勉强度国今生,各有各的去处。

有一位天文学家给我们说,人类的历史号称两千年,我们感觉到很漫长,可用天文数字光年来记算,两千年,就如同擦火柴,一闪而已。佛家所说的石火电光,不也是这样吗!从这里,我们隐隐约约能推测出成佛以后是境界,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佛圣就处在这样的清净境界当中。可是,若无前法。意无所生,我们已经污染得不知道前途如何,怎么能做到离缘无形的境界呢?

持念佛号。当修行人将阿弥陀佛圣号念到一心不乱,自己能主宰境界的时候,极乐世界出现,娑婆世界消失,识心就转为智慧,不再轮回流浪,有了定处。识心是假,自性是真,真能容假,假不容真。佛处在一真法界看众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虚妄世界,佛如同看浮云流水一样。这样一说,我们把过去放下,现在放下,未来也放下,意识境界不就清零了吗!做不到这样,那我们参学离缘无形。识将何用,这句经文。

离缘。离什么缘呢?离一切恶缘!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就离开一切恶缘,极乐世界是个隔离区,把一切恶缘隔离开,让往生者用无量寿的时间慢慢熏陶,去掉恶习气。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离缘无形。识将何用相符合。识将何用,意思是,不受恶环境恶缘的污染,意识当中的恶就慢慢消失。戒律规定学人不交恶友,不去斗闹,也是这个道理。环境恶缘对人的污染,不但凡夫众避免不了,圣人都受一定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不就告诉我们吗?

儿时的小孟子天真无邪,看人家杀牛,他学杀牛,看人家读书,他学读书。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我们经常劝有缘同修,闭门念佛,不知道大家品出味道没有。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识心靠不住。从那里看出的?早上的念头,晚上就变了。更有快的,几秒钟一变。这就是佛说的为同为异。

同一个人,他一天的行为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为什么?他既行善,也行恶。善恶不定,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兼了别性,就是善恶交加。识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善心少,恶心多。成佛的是它,下地狱的也是它,你看矛盾不矛盾!佛圣不将诸法说透,我们那有智慧辩别邪正呢!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凡夫众处在对立当中。思想是矛盾,行为是颠倒,包括我们的依报环境也是层层对立。具体到矛盾二字,矛是对的还是盾是对的?没有矛,盾就不存在,没有盾,矛就不存在,玩来玩去,两者都是假的,毫无意义的。

我们能将矛盾是非,种种对立化解为一,识心就没有了。对立是没事找事,假中玩假,可凡夫众彼此之间闹得你死我活,不肯让步。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这个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造出来的一切假相。我们把这三者取掉,还有什么看不开,放不下,烦恼痛苦呢!若有所识。云何识意。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一百五十三集,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七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