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185集

慧利 2021年10月20日15:34:14
评论
348

《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是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这段经文,佛说,第一眼看到某人某物,因为无分别无执着,就不起心不动念,波澜不惊,对当人没有影响。可是,再看一眼呢,风格大转,情绪出现。

为什么呢?起分别了。就清净僧团大众,也无法阻拦你分别执着:这位是文殊菩萨,我某次遇难,菩萨救过我,我印象深刻,此番见到,心生感恩。那位是富楼那,他讲经的功夫了得!我原来很多参不透的地方,听他讲解,大彻大悟,心生感恩。还有那一位,是目犍连,神通妙用,我某次掉在水中,眼看毙命,尊者略用神通,救我活命,心生感恩,坐在目犍连旁边的那位须菩提,对空理解的很透彻。

我某次与人争执,近乎动手打架,须菩提过来劝告我,看淡些,一切法空!不就是一点点蝇头小利吗,他不讲理,你让给他,勿要因小失大,如果把他打伤,岂不麻烦更大!舍得舍得,舍了马上得,不是好事吗!

我听了尊者良言,果断息怒,大方和气的把自己的财物让给对方,对方吃惊的看着我,惭愧得无地自容,反过来多给了我一些,还向我道歉,他不应该这样死乞白赖。我两推来让去,后来成了好朋友,这是尊者的功德,今天看到尊者心生感恩。

坐在上首的舍利弗,尊者智慧非常,某次我遇到困惑,感情纠结,难以自拔,向尊者请教,尊者一语道破,令我霍然大悟,走出情感纠缠,免去一场烦恼,看到尊者,心生感恩。此识了知,在这里是知恩报恩。人家对自己好,想报答恩情。这是看到僧团圣众,蒙生生出的分别,好在都是善缘。虽然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但一切向好。分别心既然知道报恩,必定知道报怨。这是识心本然,它尚未转为理智。佛让弟子广结善缘,广结善缘就是度众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看破放下,看淡名利。那,这个识性来自何方呢?

佛问大众,为生于见?为生于相?是见到某人某物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吗,或者说是心里分别执着,强加在某人某物上?这两种原因都不是,为无所因?突然而出?意思是,那就是凭空生出分别执着,没有任何原因,突然发生的吗?这个问题,结合我们平常的起心动念,对待事物的看法,能摸到一点点意思,但都靠不住。

我们听佛如何解说【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意思是,如果说分别执着是由所见引发,没有明与暗,空与色,你就无从看到某人某物,见性无从发挥,从何建立识心呢?说是由见性产生识心,没有这回事。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不是由见生出识心】佛说,识心更不是由相生出。什么理由呢?单纯的一个物相,你不看它,它怎么会引发你浮想联翩呢?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事物太多了,但不能说就没有那个相,没那件事。眼睛看都没看到某相,就说是某个色相引发识心,令我生爱生嗔,这不是笑话吗!识由相生,这个说法太离谱。
我们再看经文【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佛说,识心不是由见而生,更不是由相而生,也不是由空而生。虚空无立,本来无一物,你只看到一个空,没有色相的陪衬,虚空引发不了我们的情绪波动,怎么会生起分别执着呢?说是识心由空而生,显然不靠谱。

那,是突然,平白无故生出识心吗?有的同修可能说,这个靠谱!理由是什么?灾难不就是突然发生的吗?事先毫无觉知,祸从天降,这个识心可能就跟灾难发生一样,肯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了!

不是的,佛在后面的解说,很快否定了这一说。佛说了什么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一百八十五集,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九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