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脱其伦。我于彼前 ,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教化众生要观看他的程度,才能做到说法契机。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法让众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及时的纠错向正,这叫作说法成就。对人众说法,劝富贵者富贵不淫,劝贫穷者贫贱不移,就与佛家的出世精神一致。我们不就经常说处于顺逆境界不分别不执着吗,富贵不淫,贫贱不移,这就是大定功,大智慧,大德能!虽然观音菩萨没有说一个佛字,但能将众生度到成佛的目的地。让人轻松愉快的接受了大圣大贤的教化而不抽象难懂,这正是观音菩萨的高深智慧。观音菩萨成功的度化人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强迫别人学佛!就现目下来说,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不明确,就算我们耐心劝说,也要有个过程。如果劈头盖脸的对他说,你要万缘放下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下子把人家吓退了!人家日子过得好好的,一听说儿子孙子都不要了,银行的大笔存款不要了,官职地位不要了,舍弃现有的大富大贵而去求生那个他并不知道的极乐世界,他那肯呢!那,我们要不要劝他念佛?要!如何劝呢?热情的告诉他,念佛一句增福无量!你经常念佛,往后的日子比现在更好。他自然欢喜接受。谁不希望自己的福报越来越大呢!就冲这一点,不用你再多说,他会自觉自愿的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什么时间劝他求生极乐世界呢?等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富贵并不能解决生死大难,大富大贵并不幸福,再引导他不迟。度不同程度的众生,用不同的方法策略,不能一刀切。
就现实事例说法,世间再富再贵的人,临终时的茫然与痛苦,是谁都无法替代他的。生前教他富贵不淫,恤老怜贫,广行众善,他能听得进去就是了不起的根性!不能对他要求过高,操之太急,往往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佛法住世间,不坏世间法。
佛陀一世说法,那是众生有问佛有答。佛没有离开众生的提问顾左右而言他,应病与药,当下解决众生的困惑,如同给饥饿的人布施食物,他会感恩,会接受。
《楞严经》二十五修行众的报告,是活生生的。二十五修行圆通报告,跟《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异曲同工,都劝大众立于本职工作完善人格,在同行业出类拔萃,人品与工作能力都名列前茅。然后,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为我们最后的归宿,把我们的今生今世定义为最后身。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这个非人,泛指人道以外的其他众生;有形无形又是什么呢?欲界色界众生有色身,四空天无色界没有色身;有想无想是什么呢?有想者着有,无想者偏空,走了两个极端不得中道,行为处事肯定不圆满,在现实生活中到处碰壁,碰得体无完肤还找不出原因是什么。
对于空有的概念,不要说不遇佛法的人模模糊糊,就是修行功夫相当不错的人也不见得能参透。表现在实修上,有的众生贪恋功名利禄,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肯出离,当然免不了六道轮回;而有的众生厌世悲观,看什么都不顺眼,不贴实际的找个空僻地方藏起来,再也不肯面对现实,这样能修成功吗?不经生活的磨练,你如何知道何为正何为邪?这且不说,任何人脱离了群体,他不可能一个人永远生存下去!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就算须陀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也没有这个能力。他找个神仙岛自由自在的住下来,但劫数到头,岛屿坏空,他还得搬家另找新地方!但他着空的习气在,佛怎么劝他,他都不肯求生极乐世界!把自己当生成佛的机会耽误了。不去极乐世界不行!因为,就算六道当中最高一层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长八万大劫,因为拒绝求生极乐世界,最后前功尽弃,堕落得非常悲惨!观音菩萨对着有偏空者、诸等非人如何说法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二百九十七集,二0二二年十二月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