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佛的原经诚然很宝贵,如没有历代的高僧大德宣讲,谁能看懂?发心讲经就是续佛慧命,将原经的生命力开发出来,让后学如法修行,证果成就,这是四众弟子应尽的责任。辩别一个道场是否法正,鉴定一个出家人有否有真功,就看他对经教的认识有多深。对修行的原理原则吃不透,很少有人能善始善终一,一辈子精进向上的。
【说法弄音文】,这是善巧方便利用我们的舌根。讲经是件苦差使,很伤气力的,身体不好、精神不够用是不行的。我们平常注意少说话,因为,说话很伤气。必须说的话那是没有办法了,闲话是非,绝禁!要将点点滴滴的能量用在正事上。讲经说法是头等大事,谁能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他的成就一定非凡。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功德无量。【开悟先成者】,什么是先成者?心里带着问题迫切希望有人给他解答的修行人,他对法师大德讲经很感兴趣,愿意听,听了能够照作,这种修行人确实不少,可惜讲经的人太少,他无处求教。佛的诸经必须要有修有证的人辅导大众去学习,没有善知识开发启示后学,我们在修行上无从下手。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讲说佛经?专精修行十年以上的人,他就可以讲说了。理由是什么?十年专精一门,他有定功了。给大众讲说,他首先不让大众杂修乱修。就冲这一点,大家听他讲说,跟他修行,方向不会走错。能够专精修行十年的人,他持戒的功夫相当深了,基本的戒律他会自觉自愿的受持。专精而持戒,可以为师也!释迦牟尼佛一辈子说法的内容不就是这个范围吗!
如若这位法师有幸参透净土念佛一法,不久的将来,他将成为一代大师,佛门当中极具号招力的人物。因为,净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贴合大众的根性,大众依此修行,成功率普遍很高。无论我们用那种方法修行,结果都要出成绩。不出成绩,这个没有用。开悟先成者,归根到底,还是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妙法最为妥当。
【名句非无漏】,是不能随便增减佛的原经,要保持佛经的精纯度,让后人有理有据。佛的原经是高保真作品,结集是很严格的。是由阿难尊者、大伽叶尊者等大德遵照佛陀当年亲口讲说,结集为文字作品,后学,任何人没有资格纂改。对于佛经参不透的地方,我们查找古人的注解,古大德的注解能流传至今,那一定是重量级的好文章。虚文套文、没有真正意义的作品是传不下来的。
我们再看偈颂:【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这个持犯,就是持戒。生活中的大事与小事,何为对何为错,我们依照佛的戒律去行持,出不了错。佛是过来人,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我们看看,从五重戒到细小的举手投足,儒释道三家的指导很恰当,恰到好处。我们照着戒律指导去做,很受社会大众欢迎,说明佛圣的教诲是人人愿意接受的,与伦理道德相符合的。
行为规范,是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的常识。戒律是准绳。我们将戒律持到从善如流,走到那里都跟佛一样,处处受人拥戴。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这个神通,是腾云驾雾,上天入地吗?这样理解神通实在太狭隘。神,是无所不能,通,是所向无阻。神通二字结合起来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游刃有余,没有什么事情难倒自己。佛如是,我们也如是。为什么佛圣所向无敌,我们处处受阻?妄想、分别、执着三大烦恼常相随!如果将三大烦恼通通转为智慧德能,我们就跟佛一样了。【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六十一集,二0二三年二月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