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地水火风空,还有我们的识心,用不对,都属无常苦空。修行人经常挂在口上的四大皆空,就是佛所说的诸法无常。所谓观心无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众生在虚假不实的境界中寻求永恒与真实,你自己虚情假意,机伪多端,那能得到永恒的美好呢?
这样一说,很多修行众从着有又反过来走向极端去着空,由原来的贪得无厌转向悲观厌世,不作为,文殊菩萨说,这两种行为都是偏执,我们要取乎中道,凡是作得恰到好处,善巧利用四大五蕴回归自性德能。
我们试想,如果脱离生活,不妥善处理好善恶因缘,菩萨能修成佛道吗?离开土壤、水、火、空气,众生能生存吗?一味妄想甩开四大五蕴而成佛,是不足取的。【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大地的坚碍,同时也是大地厚德载物的美德。不能因为某事对自己不利,就全盘否定排除它!品味到大地的坚碍,我们既要学习大地厚德载物的美德,也要去除自己执迷不悟的坚固习气!灵活机动,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爱护他们,载养他们的法身慧命,就是对地大参悟彻透。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这是文殊菩萨教大众参悟水性。流水如同我们的念头,无休无止,滔滔不绝。但水性滋养万物,不疲不厌,也正是水的伟大精神。我们能将念起念落都用于正念正思维,跟水一样,滋养万物永无休息,不也很伟大吗!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俗话说,水火无情。但我们的生活能离开水与火吗?不要说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就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了火,就得冻死,就吃不上熟的食物。火性温暖光明,这是火的伟大精神。用对了是无价之宝,用不对,则是凶祸连绵。参透了火性温暖光明的本性,我们就效法火的精神,将温暖与光明供养给天地万物,不就跟佛圣一样吗!生活样样可爱,那有个不如意的事情呢!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风性无定,东南西北随乱驰骋,怒不可竭,摧毁万物。可是,宇宙最初的形成,是风大促成的,风是宇宙的呼吸,也是人类的呼吸。没有风,宇宙万物就不存在,风对大众的贡献不可磨灭。我们要效法风的伟大精神,无牵无挂,来去自如,春风和气,遍满乾坤。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空的伟大精神是包容万物而无怨无悔,我们参透空的精神,就拓开胸次,容纳一切。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识,就是心意识。心的伟大精神是能成佛果,能造万物!没有心,我们用什么修行成就?心没有错!不能因为某人心恶,就认为心是坏的险恶的不可取的。同样是人,不也有伟大人物心心念念为众生谋福利吗!参透心识的伟大精神,我们将霍然大悟:满街都是圣人,那有个恶人坏人呢!人之初性本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自性本善,是真的!
四大五蕴,是众生成佛的基础设施,只要我们当下向善,垃圾一念之间就转为无价之宝!文殊菩萨苦口婆心劝告我们爱护身体,正确利用身体转无常为恒常。无常是众生,恒常是佛圣。
我们再看偈颂:【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这个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什么行为是无常的?杀盗淫妄,五欲六尘,一切与伦理道德相违背的行为都属于无常,无常的行是造作万恶。跟以上地水火风空识一样,行的伟大精神是朝的正的方向运作!佛圣不就时时刻刻在行动度化众生吗?
转业力为愿力,转无常为有常,正是我们悟道的玄妙处!如此,成佛在哪里成?当下!用什么去成?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践,去成就!那要去找另外的环境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六十二集,二0二三年二月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