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七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佛家的戒律,是修行人断烦恼成圣道的指南针,丝毫偏差不得。没有了戒律的指导,84000法门都修不出清净心。任是谁如何精进,都达不到圣贤的高度。戒律必须持!如若忽略戒律而求佛果,诚如净土大德所云:喊破喉咙也枉然!念的佛号再多、持颂楞严咒再精勤,既没有收摄乱心,也没有端正身行,那有什么用呢?
修行,必须将自己的身口意业修行清净,身正口正念头正。【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这是持颂楞严咒得三昧者、心地清净的修行人。他为什么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呢?是他的修行功夫退失了、六尘烦恼起现行了吗?当然不是。他饮酒食肉食五辛,甚至出入青楼酒肆,那是为了随缘度化众生!
佛教故事说,一位王后是虔诚的佛弟子,戒酒戒肉戒五辛,斋戒清净,大众对她很敬仰。某天,皇帝龙颜大怒,要杀御厨,罪名是他烧的菜不好吃,特别是这道红烧肉,吃起来一点味道没有!恰好王后在场,她赶忙吃了几口红烧肉,连连赞叹御厨的手艺不错,肉烧的很好!皇帝看到久不食肉的皇后又赞又吃御厨烧的菜,津津有味,就跟着吃起来,觉得跟刚才的味道大不一样,就免杀御厨。这位皇后处事中庸,既不死在戒条上,也不犯戒,她吃肉喝酒是为了救御厨的命。皇帝当时心情不好,吃什么都不香,怪罪御厨,当他气消以后,胃口好起来,吃东西很可口。要不是皇后开戒的话,御厨就冤死了,皇帝也不得善报。她这一开戒吃酒吃肉,救了丈夫也救了御厨,不是她味尘烦恼使然。
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也示现寡妇淫女去度同类众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蜜苏伐多女,就以淫女身度化众生。看似不净,实则清净。是大菩萨在淫房杀地作佛事业。济公菩萨吃酒吃肉,那是他不给大众添麻烦,遇到人家办喜事请他应供,酒席摆好了,你闹着要吃素,搞得一席人面色尴尬,给人家添烦恼,这个戒持得有什么意思?该杀的已经杀好了,也不是为你而杀的,你恒顺大众吃一点也不要紧,借机将佛法传达给大众,有何不好?
佛说,修行人不以一切戒懊恼众生。这样行持,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人家就没有过,你怪怨什么?与纵情六尘、吃喝玩乐、杀盗淫妄意义不同。【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这几句经文的意思很深。对平常人来说,总认为作法事念经超度亡灵或者祈福,必须去寺院道场、庄严法会才管用。佛说这位持颂楞严咒得三昧的修行人,穿着破烂衣服,也不设坛场,遇到有缘相求,他就地讲经说法回向存亡,存亡两利,省去形式也一样有用。
而设坛场着袈裟,作法事念经只图钱,外表庄严,但修行人不斋不戒,念经有没有用?只能说比不念好些。关键要看念经的人是不是有真功夫,有没有坛场并不重要。这样一说,我们在家精诚持戒念佛,将修行功德回向给虚空法界一切大众与自己的亲人,到底有没有用,自己心里就有数了。设著不净破弊衣服,是穿着随便。济公活佛不就是这样吗?冬天夏天就那一身衣服,也不洗澡,一身油垢,但靠近他的人闻到莲花清香。身体不好、有点病的人闻了他的莲花香气,病就好了。据听说虚云老和尚亦复如是。这些大德高僧超度众生不用摇铃打鼓的走形式,随口几句真言,就办事了。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有这样好的事吗?持颂楞严咒真有这么灵验吗?为什么很多人都持了楞严咒,特别是出家众,最后还下三途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四百六十六集,二0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