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二 譬喻品
【若得为人, 聋盲喑哑、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著我见, 增益嗔恚,婬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这就是不接受圣教的悲惨命运!前面已经说过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婬欲炽盛,所谓万恶淫为首。婬欲炽盛的人能造不齿人伦的恶事,果报不是坐牢杀头、就是染上不治之症的性病等等。而纵欲过度者,身体都不好,断命消瘦,元气不足。百病缠身。佛在这里说的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是五脏六腑坏烂了,全身的皮肤长满恶疮,无可救药,在痛苦中求生不得,求死不可,痛苦万分。他处在这样的大痛苦当中,你问他有没有回头觉悟之心?没有!对这样无有善根的人,佛不说法的,因为他就无缘接受,说了也是白说,不但带不给他好处,还增添他的罪业:他反过来骂佛毁经的。
那什么人是佛圣度化的缘熟人呢?佛接着说: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以上这些人,就是缘熟者。对缘不熟的人说法有后遗症,对缘熟的人不说法同样是过错。佛住世当年把握的很好,五时说法,都是对症下药。一部大藏经,就是个大药铺,什么病都有方子治疗,那部经对那个人的症,佛住世当年应病于药,当机者都得法益。缘熟人的表现是什么?他看淡了世情,对名利是非不感兴趣了,这是修行的前方便,他能安定下来,不受外缘境界的诱惑,师父给他说五戒十善,他能力行;给他说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对娑婆乱世不感兴趣,就念下去了。
如若浓厚的名利心未减淡,被某种境界逼进佛门,日后必定有反复:要么他生活安定下来以后杀盗淫妄诸恶心再起,不守清规戒律,要么借着佛门净地行骗,这就适得其反了。求佛道者,求的是什么?求的是自己的毛病习气日益淡化,向圣贤看齐。这样的人,就要全力以赴教化他,他是法器。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这是住山修行的人。住山不容易!柴米油盐,生活上种种不方便,普通人住不下去的。山上无人往来,寂寞难耐,心不清净的人根本受不了。而老和尚远离红尘,一个人住在山上念佛,一住就是一辈子,这要多么大的定功!东林祖庭,学人三十年不下山,这都是缘熟人。净宗初祖远公大师是什么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一般根性的人那有这样殊胜的定功与教学方法!用三十年的时间与外界隔绝,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圣号,根性再钝的人都修成功了!这个经验值得大力推广。
现代人的缘熟与否,用其他办法很难测度,而这个人一进佛门就愿意专精念佛,自愿持戒,如果师父不注重鼓励培养他,就对不起他了。有慧眼的师父看到这样根性的人如获至宝,人家确实是宝,距离佛果近在咫尺。这是个测度标准,大家记好了。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这是老修行人觉悟了。虽然他出家的时间不短,没有遇到善知识,糊里糊涂拜了个法不正的出家人为师,但他修着修着,觉得这个师父不对劲:他一不修持五戒,二不遵守清规,言行不一,装神弄鬼骗人财物,不专不精,就自觉投奔到有道风的寺院、善知识座下来。这种人难能可贵,他一旦遇到好的道场与师父,功夫是一日千里,此生必定成就。对这些缘熟人,佛给我们说,要重点培养护持。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嗔, 质直柔软,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清净、柔和,这是一个修行人必备的高素质。人家尚未接触佛法就清净柔和,这是大根器、起点高者。给这样的人说浅说深,他都能吸收接受,佛圣的说教传给他,他能解得开,能力行,是法华的当机者。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我们看看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这是专精修学,佛法修学的秘诀是专精。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不专不精,修得很杂,是修不出清净心的。世出世间法都主张业精于勤,都主张专精。人家修了好多年,就修持一部经,一个法门,师父就不能强求人家杂修了:他已经修出了功夫,如果让他改换法门,杂修一气,就把人家害了。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外道典籍是什么?是教人杀盗淫妄的邪书。这个修行人从不碰这些书籍,那真了不起!《比喻品》到这里就圆满了,佛的比喻实在很妙!我们能够坚持不懈的专精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出了三界火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白牛车。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六十六集,二0二五年三月二十七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