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二 信解品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稀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屈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释迦祖师凭什么给舍利佛尊者受记成佛?就因为他参透了净土一法。虽然尊者还是个阿罗汉果,一旦认准了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那距离成佛近在咫尺,诸佛给弟子受记,原因主要在这里。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这都是资深的老修行众,听到佛说舍利弗尊者要成佛了,都很替他高兴,没有一点嫉妒情绪,深思良久,四位大德齐齐站起来给佛行了大礼,报告了他们听闻《法华》的心得体会。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四位大德的真话。因为四位资历深厚,僧团大众都尊他们为学长,对他们毕恭毕敬,近乎跟尊重佛一样,他们的傲慢情绪增长了:自认为修行功夫登峰造极,无与伦比,原地踏步,不思进取。这在佛门当中很普遍,不少修行人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特别是一些老和尚,身为寺院住持,自视极高,根本不将后学放在眼里。
其实,后学当中有很多人的智慧超过了他,他就是不承认这个事实,想办法打压后学,害怕他方方面面超过自己,嫉贤妒能。这样的人能不能修出真功夫?不能!嫉妒傲慢是修行的大障碍,我们经常所说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嫉妒傲慢就是贪嗔痴。进得佛门,烦恼不唯减轻,反倒加重,后果如何,大家都知道。
不唯凡夫修行人如是,大菩萨都免不了这个烦恼。须菩提,目建连等,这都是功夫很深的人,经常受人赞叹供养,很容易滋生嫉妒与傲慢。而对佛法修行的理论不精熟,人家几句话就将他捧得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当时的僧团大众只有佛能顶住顺逆境界的考验,其他人都多多少少有点动摇。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人,迦旃延是议论第一人,大迦叶是苦行第一人,目建连是神通第一人,功夫如此之高,尚且懈怠散漫,其他人如何,就不用说了:五千退席者不足为奇。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 这是法久生弊。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即便是佛弟子,听佛说法久了,都认为自己已经听懂了,佛再说就是啰嗦,应付性的给佛做个影响众,不至于会场冷落,这就对得起佛了。佛讲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还是老一套,听不听都无所谓,这是修行人的大忌讳。
我们看看释迦佛说法的力度,华严时,就不用说了,那是给华藏世界的法身大士说的。华藏世界的性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缩写,佛不忘劝大众往生极乐世界。阿含时教化初机,佛也不忘劝大众求生极乐净土,再往深处说方等,说般若,最后说法华,越说越深,越深越能体现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宝贵,听懂的人有几个?
【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这是须菩提等四人偏安一隅,不肯作为。空,是一切法空的妙理。说一切法空,十法界确实是烦恼心变现出来的,烦恼断干净了,回归佛果位,一真法界就是常寂光净土,一法不立,确实空了;无相,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将自己从矛盾与对立当中解脱出来;无作,是清静无为,不居功自傲;于菩萨法、游戏神通,是度化众生而不被污染,不着度生相。
【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这是尊者们听了法华的感受:佛总结一生的说教,唤起了大众的初心。佛的诸经真是无量法宝,宝的意思,是解决一切困难。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这是须菩提等人用比喻说了迷失自性以后的众生,跟豪门子弟从小走失一样,虽然家财万贯,但不为他所用,他是地地道道的的穷人一个,只能靠给人下苦力赚点生活费。年既幼稚,舍父逃逝,这是比喻众生不知道流浪奔波的辛苦,更不知道苦的根源是什么。背弃自性本具的慈悲智慧,玩弄心机,杀盗淫妄,结果是越过越痛苦、越贫贱。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是他有幸遇到佛法。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这是比喻佛圣应化在三界,欲将离苦得乐的法宝无条件的赠送给大众,可大众不识珍宝,不愿意听佛教诲,佛就住在这里以待大众缘熟。
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这是比喻自性德能无量无边,没有穷尽。可众生就是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拥有如此富贵,心外求法,自找苦吃。这个出入息利,是进出都大赚利润。商估贾客,是做买卖的生意人。这个流浪者的父亲是百商之首、世界首富。
儿子呢?到处给人家打零工赚饭吃,人家需要了干了两天,不需要他,他就得从新找工作。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居无定处,到处流浪,可怜到了极限,他经常仰天长叹,悲伤命运如此辛苦,祈求上苍开眼照看他。这,就是即将遇到佛法的先兆。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这是他碰够了钉子,善根、福德快成熟了,时来运转。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六十七集,二0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