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 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 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 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 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佛圣是众生敬仰热爱的大德,人们舍不得佛圣入灭。此地如是,他方亦复如是。佛圣入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大圣大贤示现入灭,众生悲痛欲绝。【法灭天人忧】,是正法在世界上消失之时,有识之士深深的忧虑。人类没有了圣贤的指导与教诲,道德沦丧,人间跟三恶道差不多。这句偈颂潜在的意思是什么?释迦佛鼓励后学,人人要力争上游,荷担如来家业,不能让圣贤教育在我手里中断。
【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 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无论哪尊佛问世说法,都不会标新立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都在重复前佛的说教。贤劫千佛,我们现在以释迦佛的说教为标准依教奉行,诸佛的说教都在里面,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尊佛的说教,就代表一切佛的说教。
【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这段偈颂解决了我们所有的疑惑:佛的常随弟子1250人,佛给五百阿罗汉授记,为什么不给大众共同授记成佛呢?是他们没有资格成佛吗?当然不是,给五百弟子授记,就是给全体弟子授记,经文略去不提就是了。其实,释迦佛给他们授不授记都无所谓,人家都是古佛示现作阿罗汉,千佛联手度化众生,即便释迦佛示现给他们授记,也是鼓励后学而已。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自以为是,自认为修学程度很高,这是不少学人的通病,即便阿罗汉也不可避免。蒙佛授记的五百罗汉从那里知道自己才疏学浅的?从【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这句经文明白的。明白了自己距离成佛还很远,就不能松懈,要继续精进努力。供养六万二千亿佛,这是协助诸佛说法度众,以淘汰自己的毛病习气。
六万二千亿佛,这个数字实在太大,要多少劫才能完成?如果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很快就完成了。佛在《阿弥陀经》上说,极乐世界的大众,每天都到十方诸佛国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么说,供养六万二千亿佛,那在极乐世界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我们不能被这个数字吓倒。极乐世界的修行众之所以成就快,因为他们一天的工作量,就超过了他人无量劫的工作量。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何为究竟灭度?究竟灭度就是成就佛果。这些阿罗汉众为什么误认为自己成佛了?这就是世间人所说的,越无知者越狂妄。我们在《楞严经》看到,阿难尊者遭遇摩登伽一难,就是他高估了自己的修行功夫。我还见过不少这样的修行人,他刚刚接触佛法,还没摸到门路在那里,就说自己成佛了。跟大德们谈话,那语气很傲慢的。大德有涵养,既不驳斥他,也不违逆他,保持沉默。他夸夸其谈,自认为学识渊博,而在境界当头,则一败涂地。
关于修行,我本人的经验之谈,还是关起门来老实念佛。有人问我的修行功夫在那里,我实话实说:在这道门上。门内,我精进念佛令心不散,烦恼习气不至于拖倒我,而出了门,外面纷纷攘攘的人事干扰与名利诱惑,我就不一定能抵抗了。没有证到阿罗汉果,千万不要相信自己,要时时提起警觉之心,将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挂在心头。阿罗汉与菩萨尚有把握不住自己的时候,凡夫众,如果不将心意识安住在阿弥陀佛圣号上,那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退堕!往生极乐世界是我们今世的目标,念佛功夫成熟了,十方诸佛都给你授记成佛。
【今乃知之、如无智者。】这是大众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阿罗汉,距离佛果还很远。【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什么是以小智为足、小智又是什么?以小智为足的学人,是止步不前,停留在现有的修学程度上不再进取。无论他是凡夫,还是阿罗汉、菩萨,都是小智。烦恼未曾断尽,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很局限,就有问题会难倒他,这都属于小智学人。而众生的惰性,就是得少为足,好为人师。
自己知道点皮毛知识,就到处向人卖弄,不往深处探究,增长了傲慢习气,自高自大,一旦沦为这样,他就毁了:事业也就到这里,人生的高度,再也无法上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能意识到自己缺点错误的人,成功在望。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三十七集,二0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