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因为忽视了净土一法,凡夫众迟迟出不了轮回,阿罗汉与菩萨迟迟证不到佛果,这是极大的损失。可现实当中,意识到这一点的修行人有几个?【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说的就是靠自力法门修行的人。善知识劝他一步到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磨破嘴皮都没用。而靠自力法门修行,那耗时太长,下苦太重,走的弯路太多,这一切都由不得自己。
不往远处说,就说眼前,近年来闹出是非,严重破坏了佛教形象、被官府追究查办、绳之以法的,都是净土之外的其他宗派学人。这些人为什么犯下破坏正法之罪?因为他对高深的自力法门参不透也扛不起,看不到盼望已久的佛果,耐不住清苦的修行生活,外面又有恶缘诱惑,被魔钻了空子,跟着魔干起了欺骗众生的恶行。真正尝到法味的人,他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六尘烦恼在日日消减,他根本无心红尘浊世的名利是非,魔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的恩师曾经说:这些国家元首的位子,让给他他都不坐!我现在也深刻体会到了。大过年的,家家户户都在高消费,我吃了一只红薯,很甜美,不够,又吃了点剩饭,心情很舒畅,精神很充足。三餐知足别无贪求,这是念佛的真功夫,谁都夺不走。修成念佛三昧,在这个世界上是匆匆过客,住店的,说走就走,无牵无挂。有阿弥陀佛圣号这样无价之宝护持着身口意,走遍虚空法界无烦恼!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这是靠自力法门修行的艰难困苦,五百罗汉亲口说的。他们就跟流浪汉、叫花子一样,为求一餐一食,转辗流徙,受尽苦难,可收获甚微,直到现在,他们还未发现自身所藏的无价之宝。【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这就跟乞丐叫化子讨点剩菜剩饭一样,高兴得不得了。自己身上的无价之宝能够买下全世界,可他就是不肯。
比之净土一法,其他法门想修出成就,实在很难,原因是修行功夫很容易中断。凡夫众,一生就短短几十年,一次生死,不但将前生修行的功夫丢掉,下辈子能否再得人身、再遇佛法,比盲龟撞浮木还要难!遇佛时少,遇魔时多,跟在极乐世界修行不能相比。我们以凡夫身往生极乐世界,寿无量,福无量,阿弥陀佛陪伴到底,三不退转,一生成佛,到那去找这样理想的好道场!而在修行上得少为足,不求生极乐世界者,难免走火入魔。
这,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了:某人修得很好,忽然动个见佛、游天宫的念头,或者求神通求感应、想出名的念头,等等,魔马上就来了,而且百分百将他拖下水,毁灭道行,落入魔掌,堕下无间地狱。靠自力法门修行就这样举步维艰。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这段经文有个【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这个五欲自恣,不是佛让我们纵情五欲,是修行路上资粮不缺,一帆风顺,得大自在。五欲者,财色名食睡,那有佛让众生加重五欲烦恼之理!而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这个修行人从进佛门那天开始,广学多闻,无经不读,将各个法门都尝试了一遍,爬山涉水,到处拜访善知识,尽其一生跌打滚爬,一直耗到日暮途穷,才摸索到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这是他靠自力法门修行,直到现在还是原地踏步,丝毫未有进展。有人劝他说:我将净土修行的理论方法给你说了多少次,这是无价之宝,成佛最快的法门,你为什么不识这般宝贝,捧着金饭碗讨吃呢!咄哉,是语气词,感叹。亲戚见了他的穷样子很吃惊:我给其他人讲说了净土一法,人家与你同时起步修行,都成佛了,你不听话,还在探路呢!丈夫,是对男众的尊称。
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是他以前很穷,辗转反侧了多少年,苦下的不少,仍然缺吃少穿,居无定处,到处流浪讨饭,叫化子一个。难道不是吗?六道众生不就是流浪儿吗!说我们是流浪儿,因为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是什么!跟着六尘烦恼盲目往前走,学坏的机会远远大于学好。三恶道是众生的老家,佛用苦海无边形容,再生动不过了。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三十九集,二0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