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关于自力法门修行的艰难困苦,诸佛菩萨都是过来人,佛圣绝不主张众生修自力法门难行道。无论是释迦佛在娑婆世界对有缘众生说法,还是毗卢遮那佛在华藏世界教化大众,都不约而同的劝凡夫众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是佛圣赐与众生的无价之宝,老少咸宜,贤愚普度。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这是佛给我们说,只要众生阿赖耶识当中落下阿弥陀佛圣号的金刚种子,成佛就不远了。诸佛说法的宗旨,都在导归大众往生极乐世界。而接引一切有缘,大善知识都给他结缘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这个学人有心无心、参透念佛的意思没有,只要阿赖耶识当中存储有阿弥陀佛圣号,佛就有办法让他快速成就。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这个安乐,是不是证个初果须陀桓、四果阿罗汉、菩萨果位就安乐了?没有!如果这样就安乐的话,普贤菩萨就不将四十一位法身导归极乐世界了,善财童子就不可能一生成佛,佛也不必要说《华严》了。佛说华严得目的是拓开学人的境界,让我们目光远大,看看佛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终归用那个妙法。说华严,就是为了加强大众万缘放下,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愿心与决心。无论是凡夫修行众,还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到极乐世界才算真正安乐了,因此,佛在诸经上都将极乐世界统称为安乐国。
如果我们接触到佛法就一门深入,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话,根本不用从无始劫拖延到现在还原地踏步。有没有众生善根福德深厚到有史以来第一次接触佛法就深信切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少少少!因为众生刚强难化,释迦佛四十九年说法,说到法华一会,我们亲眼看到了,五千人退席而去,这就是对佛教的蔑视与抵触:你释迦佛前说后说,不就是重复一个话题,劝大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吗!老调重弹,烦死了!
释迦佛住世当年学人的抵触情绪如是,我们今天复讲佛经,不也经常碰钉子吗!即便无始劫前就有善知识给他播下了阿弥陀佛的金刚种子,可迟迟难以生根发芽,这个急不得,要恒顺着众生慢慢来。能将一个有缘众生劝归到极乐世界,就等于培养成就了一尊佛。
为此,释迦佛住世,反复劝说净土一法。他老人家在我们这里示现成佛已经八千次了,即便有退席者不听忠告与教诲,佛也随缘让他去摸索,到他摸索累了,碰够了钉子跌够了跤,实在走投无路,再提示他念佛回归极乐净土,这时候,他就该深思了。
此番缘不熟度不了他,下一次。诸佛都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无畏精神,不会不管众生的。就跟这个富亲戚照顾他的穷亲戚一样,佛一直在观察我们、保护我们,待我们得度的缘熟了,再提示我们:别再劳累奔波下这个苦了,我赠给你无价之宝,你拿出来换成钱,房子有了,吃的穿的都有了,不要再受无益之苦!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身上有无价之宝还没事找事、没苦找苦,那就太愚蠢了。
【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这就是佛对靠自力法门修行者的评价。我们复讲佛经,无论听众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要把握好尺度,将佛法教学的精髓供养给他,不能看到人家反对,自己就矮了一截,吓得不敢讲了。度众生,千万不能让众生将自己度跑了。而现实当中,被众生度跑的法师就不少。为什么这样呢?自己对修行之事半信半疑,说法自然飘忽不定,这注定了他在讲坛上坐不长。
古大德评论反对净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修行众非愚即狂,确实如是。说他愚,他就跟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任性而暴烈,面对着万里长途不自量力,从大白牛车上跳下来,舍掉师长与父母,非要靠自己的两条腿走到目的地。结果,半途迷了路,不是被坏人拐卖了,就是被虎狼吞食了,白白送了性命。我们周围发生这样的事情还少吗!因此,富亲戚批评他:甚为痴也!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四十集,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