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四 授学无学人记品
【尔时阿难、罗侯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惟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侯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阿难与罗侯罗,是大众很熟悉的两位大德。阿难是佛的使者,多闻第一人;罗侯罗是佛的独子,密行第一人。这两位尊者的修学程度如何?授学无学人记这品经文,佛会告诉我们的。学无学人的学,是有学,四果之下的修行众;无学,则是四果罗汉。当年,跟随释迦佛的常随弟子有1250众,而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常随居士与他方僧众,加起来最少有四千众之多。这些出家在家众,也跟1250常随众那样,经常到祇树给孤独园听佛说法,几乎不离开佛,他们的修学程度也不比1250常随众差。佛所授记的学无学人,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在家众证到阿罗汉果的就不少。佛给五百比丘授记以后,乔陈如尊者作偈赞颂佛之功德,这批学人也同时觉悟了。
【尔时阿难、罗侯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阿难尊者,是对诸经记忆最深刻的人,记得多,是不是就领悟得全面?这不一定。如同一部录音机,他有录听一切音声的功能,但这不代表它懂得其中意思。我们看到,蒙童们读书,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读颂,一篇文章,他背的滚瓜烂熟,可意思他并不知道。
阿难尊者跟了释迦佛一辈子,佛说法华时才慢慢理出头绪来:佛的诸经都是围绕着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说。虽然佛说华严,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看起来卷帙浩繁,佛都以种种方法劝学人断恶修善,回归极乐净土。以前,尊者很看不起老实念佛的人,更看不起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他对佛说往生极乐世界提不起兴趣。直到佛说化城喻品,他才恍然大悟。
如果他悟不到千经万论导归极乐,就无法完成诸经的结集。翻译佛的诸经、结集佛的诸经,必须对佛经参透,否则,即便译出来也是生搬硬套,人家一问三不知。这样的翻译人员,他跟机器没有两样;而结集佛经,那也不是机械的读出来、写出来,那很枯燥无味,提不起后学的兴趣。只有参透佛法大义,讲说翻译才能达到教化后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翻译佛经的大德,都是有修有证的再来人,那不是普通凡夫。而将佛经讲到深入人心,在当代形成巨大影响的人物,那也不是普通凡夫。佛家的教学内容,以往生极乐世界最受社会大众欢迎。可是,当年跟随佛陀的大级别人物,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阿难就是其中的一个。动了让佛给他授记成佛的念头,说明他对成佛之事有把握了。何为对对成佛之事有把握?参透了佛法大义,知道如何修为能够成佛,也知道成佛以后如何教化大众,这样就是标准。阿难尊者学习了化城喻品,修行程度达标了。
罗侯罗是佛弟子当中密行第一人。密行,就是修到高深功夫而深藏不露,从不标榜自己。在众多学人当中,阿难、罗侯罗算是小字辈。虽然阿难与佛是堂弟,但佛大他三十岁,佛成道那天他出生的,僧团当中他很年轻。罗睺罗大阿难十岁,论起年龄不算小,但他的身份是佛的儿子。与目建连,乔陈如等尊者比起来,他是晚辈。
罗睺罗尊同样参透化城喻品,他心中的纠结解开了,对于漫漫成佛之路,他不再望而生畏,他明白了,也回忆起佛在《观无量寿经》上说过,四果学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上品中生,成佛之快,经一小劫,得无生忍。尊者思前想后,领略了修行要旨,迫切希望用此妙法度化一切大众,这是他求佛授记的目的。【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两位尊者没有虚荣心,并不是思谋着佛对他们授记成佛以后增添骄傲的资本,而是迫切的希望有缘众生能够听闻妙法,当生成就佛果。
我们展眼远望,众生确实活的很苦很累,未曾接受佛教者如是,就算剃度出家者,他抓不住修行的妙诀,同样很可怜。所谓此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这不是轻视出家人,而是实话实说。而此生不了道的出家人在末法时期太多了!遇不到善知识,抓不住修行的要领,住在寺院虚耗十方供养,修不出真功夫,往下堕落则自然而然,很危险。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四十三集,二0二五年七月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