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四 法师品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越是逆境,越能考验一个人。去佛3000年后的今天,大众的根性比之佛圣住世当年,已经天壤之别了。能在这样恶劣环境下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者,其程度与等觉菩萨靠齐;而在这样的浊劣乱世能发心讲经说法,且能将佛法精要说出来的法师,佛在这里印证说: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何为与如来共宿?就是志与佛齐,诸佛不离他左右,时刻保护着他。这是佛的大实话,没有诸佛护持照顾修行人,我们真的寸步难行。
佛的照顾护持表现在那里?首先,修行人的生活不愁吃穿用度,虽然不富足,但用时自然有;再就是难以理顺的情感纠结,修行人能从中解脱出来;还有,遇到克服不了的逆境,修行人总能顺利通过。这之间的奥秘,是自己有断恶趋善的动机,佛圣暗中助他一臂之力。如果自己不想上进,甘愿堕落,佛就没有能力加持护佑了,修行,说到底还要靠自己。
【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 这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者。这个人吃苦耐劳,厚道忠诚,与诸圣诸贤暗合道妙,他一旦接触到佛法,如饥似渴,闻之能信,信之能行,是佛门的中流砥柱。【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 如来衣是什么?是法服。如来以衣覆人,是加持他成就道业、断绝烦恼。我们看看西天取经的艰难,什么障碍都有:有恶意的杀害,有善意的柔情似水,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修行途中的障碍。有些障碍是学人能够战胜的,但绝大多数魔境我们无能为力去应对。这些烦恼,无论求不求佛,佛圣都会无私的帮助,只要自己心正就好。诸佛只助学人向善,不助弟子为恶。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 这才是十方诸佛护持他的原因。有大信力的学人,不会半途而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有志愿力的人,不贪名图利,妖魔鬼怪对他无法下手;有大善根的人,对佛圣的教诲深信不疑。这三个条件,是他当生成就的资粮。当人走得端,行得正,一切困难最终化为吉祥,正感正,邪感邪,有佛圣为我们保驾护航,正所谓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塔,译作方坟,是佛教的象征。塔是干什么用的?为供养佛圣遗骨所用,释迦佛早就灭度了,后学建塔是纪念佛。也只有佛当得起宝塔供养,佛以后的大德高僧当不起。当不起怎么办?建个龛,样子跟塔很象,但形体很小,有的方方见尺,有的三四尺。上面题有文字:圆觉堂上某某之莲位,这就合乎规范了。
【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 舍利,即坚固子,是修行人遗骨的统称。佛在这里明确的说:有经藏的地方,就要起塔供养。因为人们看到塔的形象,就知道这是寺院道场,塔,是个标志,接引众生入佛门的设施。极令高广严饰,这不是走形式、摆排场、虚耗十方供养,是为了庄严道场。
我们现在要不要再造古建筑形式的道场?那个不适应现代人修行的需求了,可以作为文物供人欣赏考古。就跟北京的故宫一样,我们看到,那确实不适应居住的需要:浪费了大量的土地面积,耗费太大,远不如现在的居住楼方便实惠。
现代人需要什么样的道场?舒适实用的念佛堂与舒服的休息室。要建道场,就满足大众这样的需要,一切围绕着成就大众的道业服务。包括建塔,佛的意思非常明白,为了接引众生。古代的通讯不发达,幢幡宝盖与宝塔,那是为了传递信息。现代是网络时代,网上一公布,人人都知道路径与道场在那里,就不必要费这个麻烦了。
【不需复安舍利】,是不强求攀缘。很多大德高僧都不愿意留肉身与舍利,麻烦。塔中不安置舍利,起到接引众生的作用就行。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五十八集,二0二五年七月十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