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四 见宝塔品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这段经文,我们看到了,分身诸佛都集会到了灵山会上,佛国土没有三恶道,平整广大,与娑婆世界截然不同。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阿修罗,译作嫉妒、凶恶、好斗,分布在六道当中。虽然天阿修罗与人阿修罗尚在善道,但也距离三恶道不远了!因为他们的行持与心态很不好,在走下坡路。没有三恶道与阿修罗,这里就不会有恶人恶事,人们生活在安静祥和的世界中。
恶道是如何来的?嗔恨变地狱;贪心变饿鬼;愚痴变畜牲。圆满佛境界没有贪嗔痴,佛国土没有三恶道,也没有三善道,心灭则相灭,无恶心就无恶行,无恶行,自然就无恶道。【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他土,即他方世界。这不是佛将天众与人众移除他方世界去,而是凡夫众见不到佛境界。凡夫业障太重,烦恼太深,心太杂,佛境界如清水一样,能照见万物,佛能见到一切众生。
【目真邻陀山】,即石山。摩诃目真邻陀山,是大石山。这样的山是一整块石头,很坚固。我们到江西省就能见到这样的石头山。石头山天工自成,浑然一体。【铁围山、大铁围山】,这就更坚不可摧了。地狱往往依着铁围山,罪人插翅难飞。这些笨拙而顽固的山脉,是业障深重的凡夫感得的依报环境,住在这样的地方又穷又苦。石头山裸露在太阳下,夏天烫死人,冬天冷死人。山上只有竹木,没法种植粮食,交通很不方便,山区的人民生活很艰苦。比之土厚水甜的大平原,那经济落后得多,发展不起来,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
须弥山,即妙高山、天柱山,是山中之王,最高的山,四王天与忉利天的依靠处,我们住在须弥山脚。如果须弥山倒了,四王天与忉利天就随之覆没垮塌。佛的报土没有这些拉杂,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需要度化众生,随时随处出现。这不,释迦佛身在灵山,灵山顿时化作佛的报土:【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这是佛的报土出现。宝交露幔,是装饰品,很好看。
【时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这段经文跟上面的经文意思等同,就不重复解释了。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 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否?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不但释迦佛的分身来到灵山一会,十方诸佛也带着徒众来到灵山会上瞻仰宝塔、为释迦牟尼佛作证,证明释迦佛一世所说之法是真的、靠得住。如此之多的诸佛聚会一堂,以释迦佛为中心,都派使者献上礼物,问候释迦牟尼佛,以尽宾主之意。【各赍宝华满掬】的赍,是奉献。诸使者如何问候释迦佛、他们此番前来得目的何在?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一百六十九集,二0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