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 ,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观音菩萨对洁身自好的年轻男子,所示现的童男身,必定是行为高洁的人物。规范具足,以身作则,深受社会大众敬仰,让所度的这个男子由衷的赞美他,欣赏他,愿意学他的好样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道德高尚,行为纯正的男子是人中俊杰,菩萨以自己的行为觉悟众生,可能他一个字都不说,而经常与他相处的人自然学好了。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众生的可爱之处就是跟着什么人学什么样,可恨之处亦复如是。所以,菩萨示现的童男身,是个标准的正派人,鼓励有缘众生改变自己的恶习气,坏毛病。给他讲说作人的道理,学好样子走正路,前途无量。吃喝嫖赌,游手好闲,最终将毁灭自己。道理上明白了,实践上就要如理如法,言行一致。
作为社会教育工作者,不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喊口号而不付诸行动,更不能违背伦常道德,亵渎自己神圣的职业。人生遇到有修有证的善知识不容易,而菩萨示现的恰到好处,给发心向善的年轻男子为师为范,让他不走弯路,直达坦途。
我们闲暇时好好想一想,你生命历程中有没有遇到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学识渊博的高尚的人物?恐怕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没有。是的,善知识难遇。而与我们有缘的凡夫,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人贪财,有人贪色,而有人贪名,有人贪酒贪吃.......生活作风紊乱,行为不端。哪怕是我们最亲的人,都免不了这些短处。我们根本没办法突围现实生活的束缚,处在严重污染的人事环境当中,就算自己刚刚露头的善念与正念,马上就被劈头盖脸的世俗浪朝打下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谁能保持一心不乱?青少年男子,象春天刚刚苏醒的树木一样,正处在将被社会污染的边缘地带,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看似风光无限的花季年龄,其实惊涛骇浪。下一步走对走错,影响他的一生。如果这个年轻人早早接受圣贤教育,有深厚的道德修养,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始终牢记恩师的教诲,就能抵当不良风气的污染。在关键时刻能把握好自己,避免过错,终其一生。这与善知识的教化分不开。佛圣度化众生的终极目的是让他成佛,而不是让他停留在半路上。人生,在任何年龄段觉悟回头都不晚,佛圣与凡众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悟是圣,一念迷惑是凡。
目下的青少年接触各种媒体,思想很庞杂。而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让人们触目惊心,甚至国家法律不得不将刑事案件的年龄从原来的十八岁往下降:十七岁、十六岁、十五岁不等。这是整个人类的极大损失,社会大风气不好,年轻人接受污染而难以遇到圣贤教育,自然如此,不能全怪他。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男女七岁不同席。而现在,从上学那天开始,男女混杂,如何让青少年保持纯洁无瑕呢?这是全社会要关心的问题。父母与师长要给孩子普及圣贤教育,从小扎根,劝导孩子保全德操。普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给自己争光,光大门庭,但忽略了道德教育,最终功亏一篑:孩子长大了,为猎取功名走火入魔,不择手段,人生到最后输得很惨!大大的辜负了父母当初的殷切希望。
没有坚实道德基础的浮华,都靠不住,只不过有人跌倒早,有人跌倒晚而已,都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佛菩萨深知其中道理,从不鼓励弟子竟争、斗争,而是教弟子淡泊功名,保持纯真。名利是假的,昙花一现,而为争名夺利犯作了大罪恶,堕落三途恶道,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才是最悲惨的结局。
因此,观音菩萨【现童男身而为说法】的启示,意义之深远,我们作为师长者要好好品味,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思想素质的时候,教学相长,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二百八十七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