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 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从这段经文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阿难:阿难尊者,不再是前面那个心浮气躁、自以为是、不愿一门深入的青年和尚,他谦虚好学,尊重他人,受到于会大众普遍的赞叹。【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这是拜佛的基本礼节,古人非常重视。拜佛心要恭敬,身也要恭敬,不可马虎行事。【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这是尊者参悟佛法修行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精要以后,身心安泰,法喜充满,对佛陀感恩不已。
【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阿难这次向佛请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未来一切修行众,希望后学不要走他的弯路,以殊胜的方法尽快成佛。我们在《法华》一会上看到,阿难尊者在很远劫之前,与我们的世尊一起修行,关系属师兄弟。世尊发愿早日成佛度众生,阿难尊者则发愿生生世世作佛的侍者,不急于成佛。事实上,阿难已经成佛了,不现佛相而已。尊者示现作小乘学人,其一生的成就,僧团大众尊称第二佛。佛法的流通,前半场由释迦牟尼佛亲口讲说,后半场则由阿难尊者复讲结集,才流传到今天。尊者对佛教的贡献,大家都知道。
一佛出世,千佛拥戴。其实,跟随佛陀的1250常随众都是古佛再来,千佛联手完成度化众生的伟大事业。阿难没有辜负自己的前愿,在楞严会上,他大彻大悟以后,对佛说:【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这是尊者悟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最实用,最快捷,他不反对一句佛号到底了,认为能够专精念佛最好。
我们用现实事例说话,那些整天一句佛号到底的老阿公老阿婆,多么难得!要向人家学习,把自己的小聪明收起来!所谓大智若愚,万缘放下,精进念佛,是最智慧的选择。
是中修行,得无疑惑,是阿难尊者对净土一法不再疑惑,理论通达了,实践起来就轻松自如。【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这句经文的意思很深。自己没有得度而去度别人,菩萨如此发心是对的,虽然他的能力有限。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人人都发度化众生的宏愿,力量就大了。别的我们做不了,守持五戒,精进念佛,自己如理如法的修行就是度人。有能力说讲,有法缘领众,齐心协力将佛法传承下去,都是菩萨发心。如果修行人一味抱着成佛以后再度众生的心态,那我们永远都成不了佛。发心度众生是好事,佛所赞叹的。
而度化众生,首先自己要行为端正,为大众作出好榜样,让人服你。如果自身行为不正,基本的五戒都不持,修行上漫无目的,杂修乱修,经忏佛事,还收一大帮弟子,强迫人家跟你学,这就不如法了。一个道场,不在于塔庙建筑有多宏伟,而在于有道风。无论修行那个法门,都要守持佛家的清规戒律,都要专精用功,这叫做有道风。近代印光大师作的很如法。
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不收出家弟子,只收归依弟子,说明印祖是个明白人!印祖不收剃度弟子,是不是将有缘众生耽误过去,让他成就不了?不是的。老大德之所以不收出家弟子,那是对有缘大众最好的保护!事实证明,末法时期,出家众的修行成就远不如在家众!我们这不就明白老大德的苦心了吗!老大德不收出家弟子,而他座下修出成绩的不计其数!原因是什么?跟阿难尊者现在的情况正好一样。印祖参透了净土一法,度化众生不拘一格:男女老少,贤愚不肖,富贵贫贱,老大德都平等传输给他们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将佛法修学的最妙精华供养给大众,力劝学人老实念佛,专精一门,没有不成就的道理!看似没有任何仪式,但度化众生的收效却远远超过其他人!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实质。
阿难尊者心中度化众生的把握是什么?论资格,他没有成佛,论经历,他是小字辈,论程度,世尊座下比他道行高深者比比皆是,他竟然能发度化众生的大愿,是他参透了一门深入,长时精进的道理,抓住了度化众生的精要,他有把握了。
尊者对一句佛号念到底,对求生极乐世界深信不疑,这很难,通过了这个难关,后面的道路就平坦了。要说自未得度先度他人,阿难尊者不是个未得度者!他得度了!他有资格去度化一切有缘!阿难尊者在佛教史上排名第二佛,可见他度化众生的功德,不输给释迦祖师!具体如何说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八十八集,二0二三年三月十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