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记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主讲:印正老师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我们再探讨百法明门论之第四:心不相应法。
什么是心不相应,就是违背自性德能,往坏处走,学坏样子。将本来妙明清纯的心地污染的一塌糊涂,无常苦空出现了,种种苦报跟来了。与自行德能不相应,就是儒家所说的违反伦理道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尽做损人利己之事,佛家所说的五逆十恶,道家所说的不合自然,是众生苦难的根源。
反过来,佛家的五戒十善,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都在呼唤我们回归伦常道德,回归伦常道德,就是心想应法,就是离苦得乐。
心不相应法,,世亲菩萨将之列为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我们看,从这个得字上,所用得当,心所起的作用,能得到圣人的灭尽定。所用不当,则从圣贤堕为凡众,三途六道,各个不同。与自性德能背离度越大,所得的身心境界越苦,无常灾变越频繁。在众生分别执着妄想之下,我们的生活空间到处是对立:时间上的对立有前有后,空间上的对立有高有低,人事上对立有亲有疏,有敌有我。情绪上的对立,有喜有厌。。。。。。。
最后,对立到严重的地步,自己不能容忍自己,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寻死自杀,生活的道路越走越窄,最后到了走投无路。我们的路如何能走宽?佛陀说的很分明:不贪,不嗔,不痴。不执着,不分别,不妄想。欲知法界性,一切为心造。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是对佛经的深层解释,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
我们再看看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陀说教的任务,是如何将我们的无常心,让他回归恒常。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是恒常。成佛以后的大光明藏,也是恒常。修行人要做的就是这样功夫。我们再看,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这六种无为,就是说妄尽还原,回归到本来所有的自性德能上。
我们经常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是这个意思。圣贤的无为思想,就是我们熟悉的断恶修善,去伪存真。百法明门论,所说的心,共有一百个。前九十四心,都是有为的,烦恼的,只有第五段的六心是清静无为心。这里有生词,补特伽罗,是什么呢?这是印度的发音,翻做中文的意思是六道众生。佛家的无我观,就是,应化在六道众生当中不着有,处在清净虚无境界不着空。
百法明门论,探讨到这里,你学到什么,看到了什么?正应和了本经的核心——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当我们真的参透了这句经文,不待往生极乐世界,不待经历三个小劫,就证到欢喜地,就得到百法明门——明白了。从此以后再也不做糊涂事!老老实实用佛号降伏乱心,这就是清净无为。佛法修行到高级阶段,绝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在现实当中将一切事情办是妥妥当当,滴水不漏,人人欢喜。
我们看看那一尊佛不是清净慈悲智慧圆满的!从哪里看到的?从圣人日常的行为看到的。圣人如果不做为,偏安一隅,贪享清福,置众生于不顾,我们怎么知道有个佛教!而在修行上,没有比一句佛号念到底更好的方法了。看了百法明门上的六种无为,千万不要产生误会:佛也不念了,戒也不持了,而是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大众的师范!修一颗智慧心,仁慈心。
上品下生,第十四观到这里就圆满了。
明天,我们探讨中品往生。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在探讨,阿弥陀佛。《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二百四十五集。
二0二一年三月十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