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针对阿难的提问,佛陀说法很朴素:无论修行那个法门,都要遵守三无漏学!否则,怎么修行都不会成就。建造道场,也是为了成就大众的戒定慧功夫。就净土学人来说,精进念佛是主修,守持五戒是助修,主助两者缺一不可。念佛的目的是为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不是为了念佛而念佛!念佛而不持戒,诚如藕益大师所说:纵是将佛号念得如铜墙铁壁一般,风雨不入,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烦恼没有减轻,空喊佛号有什么用?理明信深愿切行专,这样念佛有用!
用84000法门修行,目的都是收摄乱心,回心向善,五戒不持,如何成就!我们从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开始,就要强制自己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这才与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行持统一。杀盗淫妄是大恶!不及时扼制五恶源头,就谈不上修行!任是你修得有多精进,不过邪功而已!很多邪魔外道也很精进,这些人最终修成了邪定,干起坏事来一个顶十个!
那有同修要说:我作不到五戒全持,难道就没有资格修行念佛了吗?这不要紧。我们已经探讨过了:修行了道的标准,是比未修行之前有进步。有人进步很大,五戒全持,精进用功,修行起来并不难,这属于有根性者,他前世修过,根基很深;有人仅仅能持一戒,也很好,同参道友要热情赞叹鼓励他,让他再接再厉,修到哪里算哪里;也有人一戒都持不了,但教他念佛,他肯念,也很好,也要热情赞叹鼓励他,因为他可能今生今世第一次接触到佛法,总比不修好得多。有可能他念一个时期的佛,心清净下来,五戒都能作到。
我们看经文:【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这个毗奈耶是什么意思?是寂灭、三昧、清净,涅槃等等。终归为诸恶断尽,回心向善。宣说修行三决定义的这个三决定义,就是我们熟悉的三无漏学:戒定慧。佛接着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在未接触佛法以前,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标准是什么。一个在俗凡夫的观念,杀盗淫妄酒看起来很正常。其中杀业一项,那个凡夫不杀生?吃肉就是杀生!凡夫众以食肉为荣耀:肉食者,在古代是有身份地位的贵族阶层,平民百姓吃不起也吃不到。
吃肉真的很正常吗?不正常!严重偏离伦理道德,如何正常呢?杀他一命还一命,吃他半斤偿一斤!你今天杀我吃我,我明天杀你吃你!悲惨透了!只不过凡夫不明真相罢了,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杀它吃它无所谓!大错特错!
其他四戒也一样,前有因后有果,蓄意造作,果报随后!六道是如何来的?众生的业力形成的!不消除杀盗淫妄酒的业力牵缠,轮回就出不去!佛家的五戒,就是解开轮回牵缠的密码!当我们诚心诚意专精持戒以后,心净下来。而慈悲生起,就能看到杀生吃肉多么残忍!众生与我是一样的血肉之躯,杀它,他恐怖、痛苦、忧愁万分,对人类充满了仇恨!将心比都一理:假若是谁杀我,我感受如何!想到这里,我们还忍心吃它的肉吗?自然断了杀心,慈悲哀悯一切众生,这就叫作因戒得定,即便没有戒律约束,我也不会杀害众生,自觉自愿,不用他人监督。其他诸戒亦复如是。
因定发慧的这个慧,是超凡脱俗,不与世间罪恶众生同流合污,与佛圣志同道合。处理问题处处以他人为重!牺牲自己,成就大众,心胸开广,目光远大,不再自私自利。【】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如何解释?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三百九十一集,二0二三年三月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