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417集

慧利 2023年4月16日09:27:45
评论
288

《楞严经》卷六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 ,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 ,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寺院的布局跟皇宫很相似:墙是黄色的,亭台楼阁,跟我们故宫的建筑规模一样: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进宫殿式的庄严建筑,供养着诸佛菩萨的塑像。这是皇帝依照皇宫的建筑模式给老师造的修道院,民间百姓是不允许居住这样建筑的。可见国家领导人对佛教的重视与佛弟子的关心。
吃饭问题呢,皇帝派御厨亲自给师父们起炊做饭,让他们安心修行布道。寺院的建筑费用还有一切供养,由皇家负责开支,皇帝是佛门的大护法。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敕建某某寺等旧址,敕建,即皇帝出资建造。因为众多的原因,托钵制在中国废除了。
但是,我们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全世界各个国家中,中国的佛教首屈一指,佛教发源于印度而成长于中国!自炊制度,是有严格规定的:在以前托钵的基础上,更加严格了荤腥食物对修行人的影响,斋堂不能有这些食材。比之托钵时,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这样大大方便了修行众规避荤腥的方便,也给修行众腾出了更多的研经念佛禅修时间,并不是坏事。这不,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才辈出,大德林立,修出成就者不计其数,原因还是大家遵守佛陀的教诲,自觉自愿奉持戒律。
在中国的古代,住持寺院道场大丛林的是什么人物?修出大成就者!最低限度也是初果位。为了让更多的众生闻修佛法,大德们牺牲自己清净的生活,不辞辛苦出来领众。在他们严格的管理护持之下,寺院虽然有千众、数千众,但井井有条,不混乱。
我听大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某天,某人去某寺院拜佛,正遇上出家人用斋。他很奇怪:这样大的寺院,有几千人,怎么鸦雀无声,静悄悄的?人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个疑惑他问师父,师父让他从斋堂的窗户往里望一望。不望则已,望了以后,他才知道佛家的清规戒律有多严格:几千人用斋,斋堂安安静静!某人深深感叹说:佛法英明!
住在寺院,出家人的行住坐卧都有严格的标准,待人接物,也处处规范。乃至于出言动语,师父都有交代。住在这样的清净道场,又有一流的师父教导,跟佛陀住世当年的僧团几乎没有区别。这就是佛家恒顺众生、恒顺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宗旨丝毫不改,后学成就蔚然。
【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这个寄于残生,是千万不要作六道轮回的老住户,今生今世迫于无奈,勉强住在这里了却残生,勤苦修学,目标方向在极乐世界。旅泊三界,是佛陀游化三界随缘度众,劝告座下弟子将目下的环境当作客旅,了断尘缘,解脱束缚。
【示一往还】是什么意思?那我们看看须陀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精神就明白了。就佛法证果的程度来说,初果(即最低限度的证果位次)为须陀洹,意为预流,表他入圣流了,不再是普通凡夫。虽然如此,他还带有严重的轮回习气,只不过免下三途而已,还要在人天二道反复投生磨练,往返七次;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须陀桓经过六次往返,上了阶位,进升二果,还要天上人间往返一次;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尽欲界思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
从这里,我们就品味出【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的意思。烦恼习气断不了,修行成绩就没有,自己原地踏步,该怎样烦恼还怎样烦恼,不得受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修行证果是硬功夫,掺不得假!你不依照佛陀教导的去作,自欺欺人,你就继续受苦!修行是给自己修的,不是装样子给人看的,想要彻底摆脱轮回的束缚,就得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将真功夫修出来,六道自然不见。一往还,是二果学人;去已无返,是再也不天上人间往返了。【云何贼人,假我衣服 ,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四一七集,二0二三年四月八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