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八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我们再探讨【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这个天,即福爱天。功夫修到福爱天的程度就有了分歧:一类天人务实修行,一类天人着空。务实修行者,他在现有的境界向上一步,则上生广果天;但着空者却生到无想天。这两天的区别是什么?其中的学问很深。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广果天的福德比之福爱天人,那殊胜的多。福爱天人寿长二百五十大劫,但广果天人寿长五百大劫!这里的大众很务实,不逃避现实,不建空中楼阁,老实修学,有很多人从广果天突破轮回,证阿罗汉果了。证果以后,他们还住不住广果天?不住了!住那里呢,住五不还天。那,没有生到广果天的那些修行人后来如何呢?一部分生到四空界,在四空界,有人证果了,但没有证果的,四空定消失以后,又堕落下来。这个内容我们在后面探讨。还有一部分生到了无想天。既耽误了了出轮回的大好机会,也耽误了上生四空天的机会,无想天五百大劫的天福享尽以后,直接堕到无间地狱,很遗憾。
【修证而住。】,修证,是有修有证;而住,是安住天上,不会堕落下去。这就是对广果天人孜孜不倦以求圣果的具体说明。修到广果天不容易,能保住这个功夫更不容易!
我们再看生到无想天者:【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这个双厌苦乐,是逃避现实,不肯接受自己的过去。苦报来了很厌烦,乐报来了也厌烦!不想借着苦缘纠错向正,继续提高自己的品德,也不愿意在乐境界修清净心,不为名利所染,这怎么行呢?菩萨离开众缘,如何向上进取?好不容易修到四禅功夫,无想天众,到这里疲惫懈怠了。
【精研舍心,】的这个舍心,就是舍苦舍乐。他错误的认为,苦乐都舍了,就成无上正等正觉了。所以,他在舍苦舍乐一事上大做文章:有缘的众生不肯去度化帮助,境界现前装聋作哑,把自己推的干干净净,对世间诸事纤毫不染。【圆穷舍道,身心俱灭,】这个圆穷舍道,是他将自己逃避现实的理由编的很圆滑,别人说不过他。身心俱灭,是什么都不干了。坏事不干了,好事也不干了。看着有缘大众受苦受难,他有能力帮助,但他心如死灰,麻木不仁;看到有人干坏事,他能说服劝告过来,但他也不参与。坐在安静的地方跟僵尸一样,一动不动。这一坐就是半大劫。
【心虑灰凝,经五百劫。】这个五百劫,是他在无想天的总寿长,广果天人也寿长五百劫,这两天福报等齐。但这个五百劫,对无想天大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白白浪费了!为什么?【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 这个生灭为因,是他自认为现在没有生灭了,证得了不生不灭大涅槃境界。停滞在目下的境界不作为!不能发明不生灭性,是他的功夫没有达到佛家要求的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为自然不正确。他连个初果须陀还都未证得!但他现在误的认为自己苦乐二边已舍,与佛等齐了。结果如何?
【初半劫灭,后半劫生。】这个初半劫灭的灭,是他有定功,定功只有半劫时间,烦恼不起现行;超过了这个时限,定功消失,烦恼来了:恶缘显前,他没有办法克服;同样的,善缘来了,他也无办法妥善处理好。在苦乐当中做不了主,乱了方寸。
【后半劫生。】的这个生,是烦恼起现行。他后面的四百九十九带半大劫,控制不住自己了。改怎么烦恼还怎么烦恼,日子很不顺心。这时候,他骂佛毁法,到处宣扬佛法是骗人的,佛陀不是圣者!让很多人因此放弃了修行学佛的机会。这个罪很重。他的四百九十九带半大劫的天福,都用来造作第一等的大罪恶:毁谤佛圣。天福享尽,堕下无间地狱就不奇怪了。
【如是一类,名无想天。】这个无想天,就是典型的逃避现实之处!无想无想,顾名思义,他什么都不想了!这怎么行!佛家的无念,是无一切恶念,绝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自性七大功能:地水火风空见识,是永远存在,不会消失的,如何能空得!关于无想天,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五百五十四集,二0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