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 ,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 ,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我们今天接着探讨行阴十种境界,以警策自己识破魔障,顺利向前。色受想行识,前三阴(色受想)着有,后二阴(行识,)偏空。因为着有,杀盗淫妄诸魔趁机破坏修人的功夫,令修行人半途夭折,前功尽弃堕无间地狱;又因为偏空,功夫修到距离出轮回近在咫尺,但止步不前,一部分沦为外道、堕无间地狱,一部分沦为定性声闻,沉空滞寂。
猛一看,行阴与识阴好像对修行障碍不大,其实不然,障碍实在不小!辛辛苦苦修行,突破不了五阴烦恼,凶多吉少!这话怎么说呢?我们仔细探讨行阴十关与识阴十关,就明白了。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这是想阴断干净以后的境界,他成就了。醒时梦中都保持理智:不杀盗淫妄、不跟着六尘烦恼行事,行为举止跟佛一样。【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这个前尘影事,是无始劫来的是是非非,他身心世界清净平和,如同晴朗的天空,干干净净。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 ,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这就是圣贤境界:应化世间普度众生,对世间万事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对这个世界毫无留恋。【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虚受照应,是看破一切假相,于中不起迷惑;了罔陈习,是断尽烦恼习气,返朴归真;唯一精真,是真心用事,不杂虚妄。他住在世间,诸恶不做,众善奉行,所作所为都是如来事业,真诚清净,与众生和光同尘,将度化众生的工作做的无微不至。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 ,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毕殚,即完全。野马,即阳焰,太阳照耀下,水气在空中波动的样子。生死烦恼断尽了,他对十二类众生平等度化,顺应众生显作十二类身,熟知众生的习性,给他们合适的度化方法。
回过头来观看众生的生死轮回,就如同看见空中波动的水气,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参透了诸法皆空的妙理,再也不会沾染一切烦恼。【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佛说,阿难那,这就是行阴断尽的清净境界。诸般烦恼一灭永灭。这个人超越烦恼浊,得大清净,思维纯正,再也没有昏暗不明的错误想法。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 ,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 ;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 ,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这段经文,是行阴第一困惑。
佛给我们说,这个修行人,功夫修的相当不错,已经天人的小五通了。但正因为他有了这个功能,所谓成也五通、败也五通。他将自己看到的误认为是成佛的境界:一是见本无因,二是见末无因。结果,他堕在二无因论中。停滞在眼前的修行程度,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到处给人家说他是天下第一!这个二无因论是什么呢?走进这个误区,结局如何?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六一二集,二0二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