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 ,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 ,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 ,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 ,今已灭尽,名无常性。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这是行阴第三迷惑。这个人修到现在确实不容易,魔拿他没有办法,因为,他对杀盗淫已经不感兴趣了!但这并不是说他就证到了佛果位、他还在轮回当中,只不过到了四空界。以他的观察能力,他所见所闻当然不圆满。前面的第二外道利圆常论,认为自己的学识最完美,这个第三外道也一样,将四空界当作成佛,很可笑也很可怜。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是他从无色界天俯瞰欲界与色界,再比较自己现处的空界,生起优越感。欲界与色界,斗争不休,大众杀盗淫妄,他这里安静自在,风光独好,他很自豪。但三界的起源与众生的来历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推测估计,得出四种错误的结论: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四颠倒,就是四种错误见解。自己是凡夫,但却以师自居、广招信徒,给人家说自己成佛了,结果,将大众引到错误中去,修来修去,出不了轮回。【一分无常,一分常论。】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前面否定、后面肯定;一会说诸相无常,一会又说六道是正常的、世界本来就这样。与佛陀五眼圆明、所见的真相大相径庭!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成住坏空,不恒常。但他左摇右摆,见世界坏空说无常;见世界成就说有常!片面而局小,就跟小孩子说梦话一样。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 ,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 妙明心遍十方界,是他的错觉!他认为他的心是最清净的,所看到的就是虚空法界的全部,众生因他而生、因他而灭,没有他就没有众生。他现在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将四空界当作永恒。看到比他维次低的色界与欲界大众,刹那生灭,他这里没有丝毫变化,就说其他众生无常生灭,他获得了恒常,不生不灭。
他这样说,是因为四空天人看我们这里一百年时间,仅在是眨眼之间;看色界诸天大众的一生,也极为暂短。相对而言,他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变化。究竟神我,是他认为自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自己神话自己。这个错觉导致他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在徒众当中自封世界第一!即便佛陀出世说法他都看不起!有眼不识泰山,对佛的圆满说教嗤之以鼻。佛住世当年,这些外道根本不将佛放在眼里,所谓越无知者越狂妄。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 ,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这个不观其心,是他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根本没有缺点与烦恼。对有形世界的坏空,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盲目乐观,见识短浅,抛开大众所造的善恶业、单一的评论世界的坏空。
一个大劫,是我们这里是一次成住坏空,他们寿命长达八万大劫,看我们这里成住坏空一次,也就是他们那里一半天的时间。在他数万大劫寿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看到欲界与色界,有的地方坏空分解了,有的地方则完好无损,就得出无常与有常之说!
他不知道有灾难的地方,是所居住的众生恶贯满盈,招感得世界毁灭;更不知道平安的地方,是大众遵守圣教,就冒然下定义说:发生灾难地的地方是无常;没有灾难的地方是恒常。他这样的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人家问个为什么,他就无法回答了。佛说,诸相有成必有坏,三界通苦,都不恒常。他的恒常论当然是错的、无常论也是错的!他说不出无常的原因,只看表面现象,更不知道佛境界的不生不灭。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 ,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这是中立态度、打擦边球者!
他在四空界,没有了身体,纯意识在活动。大千世界他随时能到、还能变化种种身相。不需要这个身相了,他能随时舍弃。他将这个功能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他的心性已经圆常了、能够自在支配生死。这是他的性常论;但他亲眼看到四空天人有消失堕落下去的,就感叹自性无常、成佛以后仍然有生死!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 ,今已灭尽,名无常性。】行阴,就是念头。他没有了色身,不必要为身体劳苦操心,很自在。但念念流徙,他管不住自己的妄念。就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念头本来就是无常的。跟着妄念时善时恶、虚耗天福。【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这就第三外道的教学宗旨。他们说法前后矛盾,毁谤佛教,破坏正法,不思向上,福尽堕落,受无量苦。《楞严经》讲记第六一五集,二0二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