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清-藕益大师注解
主讲:印正老师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昨天,我们探讨到五不正见当中的边见。就现在社会大众的素质,给他普及佛法非常困难,末法时期尤甚。
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各样的理论都围绕着断见,边见广为流传,佛圣的教育,大家不肯学。不肯学,你就吃亏。该怎么轮回就怎么轮回,该受什么苦难你就继续受。我们干着急没有办法。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各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了自己的生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能强求他人接受佛教,等待缘熟再说。但我们学佛的同修,一定要破边见,知道凡事有因必有果,因因果果是永远存在的。
更不能抱着侥幸心理,投机取巧,瞒心昧己,做有损伦理道德之事,做了,逃不掉的,因缘聚会,自作自受,迟早要还的。
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而成就佛果,必须一五一十做功夫,必须在任何一件事上,把持好自己不做错事,这样才会修出成绩来。
边见,我们再探讨,边见就是对立。方位上的对立,有了前后左右上下。时间上的对立,有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时与空的对立交错,产生了无限多的维次。说起来就非常复杂了。
到什么时候我们的边见就完全没有了?成佛以后。所以,大家都谦虚点,凡事照着佛说的去做,我们的行为处世,就永远是对的,就没有边见对立了。虽然大家都是凡夫众。关于边见,我们就探讨到这里。
我们再探讨见取见。什么是见取见,就是认为自己的知见永远是对的,别人都不对。凡夫众,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好像没有完整的结论。各持己见,就产生了种种矛盾,相互争执,由口角锋芒到动手互殴,这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事情。
见取见,在佛门当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风动幡动一案。禅宗学人参话头,某天参到风幡之事上。一个人说,是风吹动了幡,另一个则说,是幡动煽起了风。两个人说的好像都有理,好像都是对的,各执一边,互不相让。在争执的过程中,失去修道的清净心,到最后,几乎动手打起来。
幸亏六祖及时出来劝解,事情才告一段落。六祖站在客观立场上对他们说,风也没有动,幡也没有动,是你们两位的心动了。随他风动也罢,幡动也罢,这是与我们修行根本没有关系的事情,你安心参你的禅就是了,操这个闲心干什么!争这些没用的事情,有意义吗!
见取见,是凡夫的知见。凡夫的知见永远扯不清。由风动幡动这件很小的事情,引伸到生活当中种种的纠纷,我们就可想而知,那是生生世世纠结不断的。
见取见,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安宁,是非矛盾由此处起。凡夫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谁是错的?既然都是对的,就不应该引起剧烈冲突。而引起冲突,就说明两方的见解都有缺陷。
我们在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是非口舌?就依照圣贤的话,口和无争。谁来说不相干的事情,到我这里,回答他的都是好好好,都是阿弥陀佛,不跟他争,是非就躲开了。
其实,生活原本是一潭清水,干干净净的,而为了一点点小事,两个人有了矛盾,矛盾再继续扩展,影响的范围进一步增大,甚至将一个团体搞得不和。
我们不妨仔细观察,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各人之间,大家本来没有什么解决不了问题,而最后打成了死结。佛在楞严经上给我们说,遇到纷争的时候,双方都要采取忍让的态度。两个人都原谅对方,放弃争执,罪业就消除了。最低限度,一方要放下,只要一方放下了,也惹不起麻烦的。
从见取见上,我们就知道,佛家的忍辱功夫,不是让我们任人宰割,甘受其辱。受了委屈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打掉牙和血吞。
而是佛陀圆满的智慧,让我们借此解开无始劫来结下的罪业。佛不是傻子,一天到晚找亏吃。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凌迟惨害,还心平气和。
忍辱仙人知道,他曾经也这样惨害过歌利王。歌利王是凡夫,一次生死记不起来了,而忍辱仙人已经六通恢复,他知道前因后果。佛陀不但让我们现今当下不结恶缘,还要把以前结的恶缘善缘都转成法缘。不是没有道理的。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由于鄙人修学程度有限,讲经肯定有不当之处,伏请同修大众多提宝贵意见,让鄙人及时觉悟,当下改过。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百八十八集
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