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六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 ,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对于出家,末法时期的修行众生要三思而后行,万万不可盲从,更不要看到出家人住着亭台楼阁、宽畅庄严的大庙、不用劳动生产、不下苦出力去工作,生活就有来源,自己也效仿出家。这种出家的目的,跟提婆达多一样,往后走上邪路顺理成章。
还有一气之下、不经深思熟虑而冲动出家的、或者悲伤过度一时想不开就要出家,等等,基础都不牢靠。就是佛所说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寺院的住持法师很关键,他若是善知识,培养前来要求出家者,让他采取正确方法修行,避免造成恶果。不论他会不会出家,都成功的将他接进佛门,给他种下成佛的善根。古代的寺院,对一个人的考验是五年,他要出家,可以,但要在寺院住下来做五年的义工。住持法师要观察培养他五年,让他明白出家是为了什么,出家以后的责任是什么。看他能不能参透,能不能做到。
五年考验一个人,时间很充足。他在未剃度之前吃素五年,持戒五年,到他剃度以后,他就是成功的出家众:对修行的理论方熟悉,过惯了寺院清修的生活,退心还俗者极少,终其一生安住寺院,这样,即便当生修不出成就,最低限度要比他在俗的功德大!
怎么说呢?就他吃素这一条,他今生不造杀业了。住在道场给广大信众树立了出家人的形象,这两项功德就很大,这样的寺院属正规道场,成就了大众的功德而无副作用。现在呢?有些寺院半年三个月就剃度,长的不过一年时间,太仓促了!这个人本来就是迷茫之下出家的,他还没有搞清楚出家修行是怎么回事,就被匆匆忙忙剃度了,后来出事率相当之高。再追查剃度他的师父,这位师父当年也是被人家匆匆忙忙剃度的,也是什么都不懂就迷迷糊糊显了出家相!层层推究,一节一节都是这样!谁开的这个头,往上能查出来,可见开这个头的人,造成的恶果有多严重!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一辈子不收出家弟子,不是他老人家固执己见,不成就他人出家的大愿,而是用他的要求培养出家众,没有人愿意遵守他的规章制度!如果人家诚心诚意、为了生死出轮回、续佛慧命而出家,老大德敢不成就他吗!遇到这样的人而不成就他,出家师父也要背因果!可见,印老不剃度出家人,是他一生没有遇到良才!从侧面反应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他那个时代,信众的素质已经很差了!想培养一个合适的出家众,有多难!他那敢轻易剃度人家呢!明知道不合格而剃度他,辈辈相传下去,后果是什么?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
印老很具慧眼,不收剃度弟子,但大量收归依弟子!凡是到他座下前来修行的大众,老师父都给予无条件的传授三归。传完了,让他们进念佛堂去念佛,不给他讲很多烦琐仪式,就礼佛三拜,跟着大众绕着念佛,要紧的说几句,不耽误大家念佛的时间。
印老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德,原因在于他座下修出成就的大众太多了!凭什么成就的?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老老实实念到底!祖师大德的封号,是名副其实的,自己封自己为山大王没有用!山寨版的祖师大德,后人不承认你!你在世时用钱用势扛着,你死了以后,知情人将你的丑底抖出来,你将一钱不值,白忙活一阵子!印光大师是净宗十三祖,人家的作品与成就放在这里,后人观之受益匪浅,不承认人家是祖师,说不过去!
印老之后,净老法师将是净土十四祖!老法师对佛门的贡献太大了!不但中国,东南亚各国与欧洲国家的大众,都受了老人家的法益!社会大众将会给老法师公正公平的评价。关于出家诸事宜,还要说的更深更细,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四二二集,二0二三年四月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