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卷二 譬喻品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对修行大众来说,未往生到极乐世界,不能说自己到了安稳处;未成佛果,不能说自己解脱了。世间法所谓的学无止境,就是鼓励学人精进不息,进取圣果。圣果什么样的?在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难倒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就是大圣!如果还有一件事情办不了,解决不了,那你还是不是大圣,还要好好学习。
佛家也一样,佛说法度众的目的是将众生度成佛,让停留在阿罗汉、菩萨位的学者继续进取。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就是佛果位以下的学众:有的在等觉位,有的在十地位.......乃至有的还是凡夫,都是未得无上道。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法王就是佛。只有到了佛果位,烦恼才断干净了。没有了烦恼的牵缠与约束,在一切境缘当中运用自如,就是于法自在。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这是佛应化到世间的大愿:为救众生脱苦。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
我们看看这个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所游方,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地方; 勿妄宣传,是不能曲解佛的诸经,更不能贪图名利贩卖如来,为讨好名利客而将黑为白,颠倒是非,歪说佛教。佛接着说,凡是有缘进入佛门者,都是善根深厚者,无论他的程度是高是低,那都是在无量劫前接触过佛教,今生都有得度的机会。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 随喜顶受,是能做到依教奉行;阿鞞跋致,即不退转。这组偈颂读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能接触到佛教以后就如理如法的修行?实在不多!而如果接触到佛法就如理如法修行的人,那距离成就仅一步之遥,虽然他是凡夫身,佛说他的程度是七地不退位。
这话有道理:我们不禁联想起修无师、锅漏匠这些大修行人,他们未入佛门之前什么都不懂,靠苦力赚饭吃。拜了师父,师父教他一句佛号念到底,他们的智慧高超到当下能行持!这是普通人比不上的。普通人前思后想,问号一长串,没有十几年的理论解说,他都不敢力行,而这些大修行人不需要浪费这么久。师父略微点两句,给他说极乐世界的性质,持戒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他马上就身体力行,不需要多说了,往后的修学生涯,一句佛号专精到底,雷打不动,直到往生极乐世界,这不是阿惟越致的什么?看起来他在人世间默默无闻,没有财富,也没有社会地位,谁都看不起他,可佛圣慧眼独具,知道他是什么程度。
【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过去生中没有善根的人,即便生在有佛的时代,他也不会主动进佛门的。而自觉自愿进佛门的人,那都不是今生忽然萌发的善念。佛住世当年,有位八十老翁前来出家,众阿罗汉看到这个人五百世没有善根,就劝他回去在家修行,说:寺院道场戒律森严,你受不了,犯戒犯规矩,那罪业很重的。老人伤心的哭着往外走,正好遇到佛回来了,佛对大众说,这位老者完全有资格出家:他在某劫遇到过佛法,还知道急难恐怖时求佛。他某劫时是个樵夫,上山砍柴遇到老虎要吃他,情急之下,他大声急念南无佛,老虎就放开他走了。为此,他生生世世希望报佛恩。但可惜一连五百世无佛问世说法。这世遇到佛,释迦佛剃度了他。
看似这个人能定下心来念一堂经,能在寺院住一段时间,跟着大众共修,这都是修了无始劫的成就。在极乐世界之外靠自力修持,凡夫众想证个初果须陀桓,比登天都难!缘于功夫进进退退,有佛时少,无佛时多,即便修了无始劫,在原地踏步都很正常。
【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这是佛住世则信佛说法,佛不住世则依法不依人,虽然他未见过佛面,其实已经见佛了。佛无定相可现,深入经藏,如法修行,就是见了佛。我们试想,即便释迦佛住世说法,说的也是这些内容;贤劫千佛亦复如是,也说不出两样法来。
而在法华一会退席的五千众,他们虽然见到佛面了,那又怎么样呢!不听从佛圣的教诲,即便遇到佛出世,天天来道场找佛的麻烦,跟佛做对,见了佛又有什么意义?见佛的真正意义是依教奉行,不是像现代人追捧明星那样,非得见个真人,那是纯粹搞热闹,与修行不搭界。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法华经》讲记第六十三集,二0二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