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至实圣灰身,圣权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
这段解文,藕益大师解说了极乐世界之外,凡夫与圣人相见很难,小圣与大圣相见也很难。就算佛住世当年,圣贤相对而言比较多,但与世间大众的占比,实在太少了。
这就是极乐世界之外,诸佛国土的实际情况。众生遇到佛法的机会太少,与圣贤相处几乎不可能。
【实圣灰身】这里的实圣,是极乐世界之外的声闻缘觉众,
【灰身】是灰身灭志,不作为。自己有能力自度,也能帮助比自己程度低的大众,但他不去吃这个苦,总喜欢偏安一隅,自享清福,保住自己不犯错误,不做恶事就好,度化其他众生的事情,他不做的,因此,凡夫众想见他们,想跟着他们学习,修行,找不到这些小圣。
小圣我们见不到,那权圣呢?我们能不能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跟他们修行?
藕益大师说得好【圣权机尽】
什么叫做权圣机尽呢?就是说,这些七地等觉大菩萨,他们对净土法门参不透,不用净土一法度众生,他的工作也干不下去。虽然与凡夫众处在一起,大家也跟他学不来,修行也不会有进展,双方也不和谐。
大师这番话,言外之意,也是对净土法门的高度赞叹,也就是说,只有净土一法,能把三根大众聚集在一起,其他法门办不到,【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就是这个意思。
佛陀说法的圆融,就圆融在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这里,修行就等于到了顶峰。
看看大师与我们在前面探讨的是不是一样的!
【乃暂同,非究竟同也】这是极乐世界之外的凡圣相处,暂时的。因为,凡夫众的寿命有限,佛菩萨示现在这里,也要恒顺众生,不能长住不灭。
释迦牟尼佛住世就是例子。佛陀示现80岁入灭,后来的修行人。再也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则不一样,凡往生者,都与阿弥陀佛与一切阿罗汉菩萨众相伴到底,一直到成佛。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凡夫与佛圣的差别太悬殊,沉溺于杀盗淫妄酒,谁想到见佛闻法,学圣学贤呢!偶然有人想见佛,也是赶热闹,图稀奇,佛菩萨当然不会示现。
【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大师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就算有人缘分好,能遇到佛法,能去寺院拜佛,但真修实干的有几个!给你认真教的善知识又有几个!搞热闹的多,贪图名闻利养者多,虽然见到佛,也如同没有见到一样,很遗憾。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这是说,佛住世当年,跟随佛陀的就有1250大阿罗汉,菩萨众也不少,这样的情况,算是佛教的黄金时代,但比之极乐世界来,则不可同日而语。
极乐世界人人都是圣贤,这里则不同,凡多圣少。以上钟种原因,就是其他诸佛国土的大众修行进展慢,成佛证果慢的原因,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自己想修行,想学好,周围环境限制了你,本人的三大烦恼都在,修行环境又如此,那有可能突破的机会!这都是我们修行上遇到的残酷现实,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修行就这样难。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这是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概况。与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截然不同。在中国,观音菩萨住普陀山,文殊菩萨住五台山,普贤菩萨住峨眉山,地藏菩萨住九华山。还有加叶尊者住鸡竹山。。。。。。等等,不能说我们这里没有圣贤佛菩萨。但我们与菩萨们同住在一起,行为上我行我素,继续造做自己的轮回业,把菩萨撇在一边不顾不问。
中国的四大名山,一年四季游客如云,大家可不是去跟圣贤学习的,散散心,在家里闷得慌。从山上玩够了,下了山,该怎么还怎么,早把菩萨忘掉了。并没有因为去了名山古刹而长见识,而断烦恼,而发心成圣成贤,凡圣同居不同心,各走各的路。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藕益大师说,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是无漏不思议业。
说无漏,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马上六通具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无漏通。更不可思议的是,凡夫的智慧与导师阿弥陀佛等齐。凡往生者,大家同心同德,共同荷担如来家业,彼此之间和睦相处,琴瑟和鸣,度化众生,配合的密契和融。
【如埙如篪】埙与篪,是古代的两种乐器,这两种乐器配合起来的音乐非常美妙,是古人演奏交响乐不可缺少的。
这里比喻极乐世界的大众亲密无间,大家以共同的愿力往生到极乐世界,再以共同的愿望成就佛果,始终不弃不离,直到众生度尽。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由于鄙人修学程度有限,讲经肯定有不当之处,伏请同修大众多提宝贵意见,让鄙人及时觉悟,当下改过。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百二十五集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五日
更多经文解义,请登录印正居士专题网站www.yzjswz.com
敬告诸位同修
本视频现需要英文翻译一名,诚寻英文精家做此功德,阿弥陀佛。
望能胜任者加微信a421114560与我联系
发心传承正法者,功德无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