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从开始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我们再说大海与浮沤。大海是自性,浮沤是水泡。是我们一念不觉,贪图眼前利益,牺牲了良知,造就了罪业,忽略了大海一样的佛德佛能,而执着于海中一个小小的水泡。我们看,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身形很大,有的动物,蚊子蚂蚁,则小得可怜。
人也一样,天人的身形比我们大得多,跟天人站在一起,我们的身形也跟微生物一样渺小。福德修的不一样,报身就截然不同。但无论外形的大与小,众生的智慧德能都有限,没有这样的烦恼,就有那样的痛苦,生活上总有不如意, 不自在。
为什么佛陀示现跟我们一样的身形,佛陀智慧无穷?佛在觉中!什么叫做在觉中,觉就是觉悟,对人生的名利得失视若行云流水,把持自己正气不倒!正因为佛陀放下了,看破了,他的智慧无穷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在迷中,总想拥有得比别人更多,总想贪占,与圣贤的教学方针背道而驰,招来的果报,是处处是障碍,一生不顺。
【觉者无求,迷者贪求,越贪越苦。觉者付出,迷者贪占,越贪越穷】
佛家从开始就叫我们三无漏学:戒定慧。用戒定慧破贪嗔痴,觉悟者恒持戒定慧,行为处事以戒为本,以定位本,所以,事事明智,未卜先知。我们画地为牢,把自己封闭在小小水泡当中,目光短浅,烦恼重重,那知道水泡之外还有广阔的大海呢!这就迷惑颠倒的我们,佛说的迷中倍人。
我当我们冷静下来,检查自己以往所跌的跟头,那个不是因为贪心引发!我们再想想,就算不贪当时的利益,日子照样过得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一念贪心,尊严丢尽,甚至翻车,则得不偿失。假如当时把贪占改为布施,现在肯定以前过的更好!不跌跟头,继续向前,这不效益出来了吗!
而贪占的副作用,一个跟头跌下去,终生起不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多少贪官,不就这样断送了前程吗!他的前途本该无量,天之骄子,比之普通人家,令人羡慕,强势得多!可站在尊位不知足,要用非常手段去贪占,最后全盘皆输,前功尽弃。其实,我们的生活道路本来都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大家过的疲惫不堪?
迷了!贪于痴慢,迷于财色,这就叫做无明,或者叫做不觉,迷惑等等。佛说的唯认一浮沤体 ,就是因小失大,认利不认义!君子见利思义,把自己的物质欲望降下来,则处处顺心。小人见利忘义,得不偿失!回归大海,第一步要打破名利的束缚,打破贪嗔痴的束缚。
贪嗔痴如同三条毒蛇,缠上谁,谁就命在旦夕,敢惹它吗!我们再看经文: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 ,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说出我们迷惑颠倒,失去大海,守着水泡,变成现在的可怜相,阿难尊者听了,深有感触。感到众生确实可怜:忙忙碌碌,只为吃饱肚子。表现在人众,勾心斗角,表现在畜牲,你死我活。生活面就这么小。想到人世间的种种无奈,阿难流下心酸的眼泪。他对佛说,世尊,您说的有道理,可不是这样吗!我领略了佛所说的精妙明心,就是大海,就是我们本来不变的常住心。把持住一身正气,不为财色名利折腰,这绝对不吃亏。弟子领悟了。但弟子眼前困难重重,如何能回归自由得大海呢!就说弟子的身体吧,它是个拖累,要吃要喝要住,怕冷怕热,这都是现实,还有自己克服不了的毛病习气,一下子改不过来,如此多的烦恼,让弟子怀疑佛所说的,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到!弟子请求恩师继续说下去,解决我们的疑惑。这是阿难的实情话。
听佛说呢,佛的话句句有道理,无懈可击,可让我们立足现实去照着做,够不到!佛说了这么多,到底算不算数呢!阿难尊者问这席话不过份。听起来,这个问题确实很抽象,佛陀说法,是可望不可即吗?
对于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修行人,他确实陷在理论当中,忽略了现实,修得很苦很累,可事倍功半,最后向现实投降,还俗的还俗,堕落的堕落。而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贴近现实而超越轮回。有些人修其他法门,勉强坚持一辈子下来,虽然是修行人,可修出了什么成绩没有?达不到突破第八定,超升第九定,就不能说你有成绩!就算生在四空天,还是凡夫一个。谁说你有成绩呢!
修行人当中,有不少学习楞严经的,你问他是不是越学越糊涂!他学了些什么?学了些名词术语,经常搬出来教训别人!自己根本不得受用!佛经,必须要有修有证的人出面讲,他能将其中的深意讲出来,让人听一遍得一次收获。阿难提出的现实问题,我们用持念佛号求生极乐世界,一次性完全解决!那有这么多的啰嗦呢!阿难提问,佛如何说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的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七十二集,二零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