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我们看,本品经文反复提到杂失二字,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这个杂,就是杂心妄念,加杂。修行怕的就是杂!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能得定开慧,乱修杂修,越修越烦恼。
因为清净心中加杂了太多啰嗦,阿赖耶识更加烦乱,控制不了自己,杀盗淫妄,五欲六尘,只能往下堕落。修行就是除杂。杂是成道的大障碍。这个道理很容易参透,六道十八界,乃至菩萨修学程度的高低,都以清净心的占比来衡量。将我们心中的杂念妄想除尽了,六通无碍,那有明暗通塞呢!既然没有明暗通塞,还要日月三光干什么,还要交通工具干什么!众生的杂想产生了物质,这是堕落以后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需求的一切,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且不说成佛以后的境界,禅天大众已经不需要淫欲与饮食,空界天人呢,一切物质都不需要了,包括身体。轮回的有漏定尚能抛开物质困扰,佛的境界,还有什么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物质,更没有光与非光。通与非通等等。而我们的杂心妄念,给自己设置了重重障碍,到现在,几乎走投无路,还在玩弄小聪明,在五浊恶世比拼污染!看谁污染的重!什么叫做比拼污染?比吃比喝比穿比戴比住,把比的艺术玩弄到登峰造极!比权比势!稍不如意,就大打出手,发动战争。需求越多,堕落越深!古圣先贤说得好,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话应用到修行方面,我们只听说众生求佛,没听说佛求众生,佛无求。既然无求,说明什么?说明佛的境界一法不立!无明无暗无通无塞,尽虚空遍法界通明透亮,了如指掌。
大千世界是众生的烦恼心变现出来的,佛是旁观者。我们离开日月三光寸步难行,佛不需要它。完全恢复自性德能以后,净土学人叫做回归常寂光净土,禅宗则叫做回归大光明藏,中国的儒家叫做恢复乾元,道家叫做万法归一,找回太极。都一个意思。从这个道理深入进去,我们不但知道六道轮回毫无意义,就声闻缘觉菩萨位,也不能得少为足,烦恼必须断尽,留有一点,就是眼中的沙粒,让你不得自在。
佛陀反复说法,给后学交代了84000断烦恼的方法,任你挑选,终极目的还是让我们除恶务尽,修善至圆。从佛陀所说的明暗通塞之理引伸到日常生活,修行人要做的,第一步,把自己的物质享受往低降。那个祖师大德不是吃苦穿补,严持戒律!他们是不是吃不起穿不起?不是,这样苛刻自己,是防微杜渐,不惯自己的坏毛病!贪心要不得,贪心一起,如饮盐水止渴,必死无疑!
这样,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的清苦生活就能理解。其实,佛陀就这个三衣一钵都不需要!那是做样子给后学看的!跟随佛陀修行的1250常随众,也不需要。但凡夫修行人,必须靠饮食维持生命,佛陀恒顺众生,教学人保持最低生活资料。不要贪图眼前的享受给日后留下一大堆烦恼!眼前的权势,用之不当,堕落下去,不说别的,直到现在,秦桧还跪在岳庙起不来!格物致知,让圣人说到底了!在人类历史上,凡是能全始全终的人物,都遵守这一准则。
同样的道理,修行人淡薄名利,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再看看,一辈子没有成就的世出世间人物,那个不是被财色名利绊倒的!绊倒以后,身败名裂,权柄失坠,死堕无间地狱。这样的事情还少吗!佛家的戒律不是摆设,更不是跟修行人为难的!都是佛陀全心全意为我们考虑到的,做到每一条,功不唐捐。佛圣的三明六通,那是自性本具的功能,我们将烦恼除净了也一样。牢记佛陀的教诲,不但生活当中的烦恼一扫而光,障碍我们行动的明暗通塞等等,也都化为极乐世界的事事如意,无所不至。
我们再看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这是阿难尊者的心得体会,他问佛说,世尊,那照您这样说,我们现在的一切烦恼,都与自性德能脱离干系了吗?明暗通塞,与生活中的一切需求,我们如何把他与自性分开?这个问题,佛陀如何回答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一百一十六集,二零二一年八月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