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七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
我们再探讨《楞严经》卷七。卷七是紧接卷六讲说的。世尊围绕着劝说大众断杀盗淫妄,进一步往深处说,杀盗淫的行为断了,意识上残存的习气也要断干净,这才叫做彻底解脱。对于杀盗淫妄四恶,行为上暂时控制住,如果意根还有习气在,一旦机缘成熟,势必死灰复燃,不彻底。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因此,佛让大众持《楞严咒》摄心,清除意根上的杂染,很有道理。五戒摄身,持咒摄心,修行就要戒行并用。
我们看经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这是佛对阿难说,摄心正念,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四种律仪是基础。离开了四律仪,修什么?佛这样问很有道理。我们确实看到一些修行人,他刻苦用功,不吃不睡,修得很苦;还有一类修行人,从高处毫不犹豫的跳下去,用这样办法考验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的,有没有贪生怕死的念头;还有吃苍蝇,吃草,以证实自己无分别无执着;更有用烟头烫自己,等等,很不正常,但他说这样修行是真功夫。看起来修得辛苦,但照样杀盗淫妄酒,吃酒吃肉吸烟。对四种律仪并不看重。看到别人戒肉食,他还反过来批评人家分别心太强,这不吃那不吃,难伺候,走上社会饿死都不亏!
你问他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他也说不清。有说是修仙的,有说是修升天的,说法很不一致。要说,他也没少下苦,最后修出什么成绩?大家心知肚明:修成了魔道!正法是以慈悲智慧为主导,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就是慈悲智慧。修行就从这里着手。佛家的84000法门,就是协助我们彻底做到此四种律仪!如果谁天生就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他是佛圣了!可迄今为止,除佛之外,我们没有看到谁天生就这样规矩!偶然遇到有胎里素的人,他出生就不吃肉,那不是他有慈悲心,而是他讨厌肉食,不愿意吃!这种感受我们也有过:吃肉太多了,想换个口味吃点青菜萝卜,对肉食的贪求暂时没有了。
修行人必须参透四种律仪的深远意义,长久的培养当人的慈悲智慧,行菩萨道,这是正确的。标准的修行人,他首先是个正常人。
上面,我们所说的不吃不睡去日夜用功,并不是本着断杀断盗断淫断妄而精进,这是盲修瞎练!修了一辈子,心还是那样邪恶,行为还是那样放荡,气质不唯不向好,反倒向恶,邪精进!白费力气,没有用的。而从高处毫不犹豫的跳下来,那很危险!都是血肉之躯,搞不好要摔残的,那不是贪生怕死的表现,是胡闹!而吃馊饭吃苍蝇吃草,那也不是没有了分别执着,是狂热!烟头烫自己是自虐!与修行根本不搭界。
佛在这里说,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意思是,我们自觉自愿的断杀断盗断淫断妄,是恢复理智与慈悲,心越修越善,人越活越明白,修的出世法,却能与世人和光同尘,互不干扰,用自己的高上尴尬行为感化世人,让世人觉悟回头。皎如冰霜,是纯洁清净;不生一切枝叶,是没有牵缠。四种律仪圆满,就成佛了。
【心三口四,生必无因】。这个心三口四,心三,是心意识最容易犯作的贪嗔痴;口四,是口业: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然还有身三:杀、盗、淫。佛在这里说,因为我们断除了杀盗淫业,心与口的业障自然消失。造作诸恶的因缘没有了,往后清净自在。【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楞严经》讲记第记第四百三十九集,二0二三年四月三十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