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清-藕益大师注解
主讲:印正老师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我们再探讨众生浊。如何将自己周围的人事环境设置到一团和气?这是高度的生活艺术,也是我们心心念念所向往的极乐世界——那里的诸上善人济济一堂。
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三个人就可以称为众。可我们发现,人事关系非常艰难,人与人之间,不产生矛盾比登天还难。两个人在一起,都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打架,再加上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处在一起,情况就更复杂了。世间法的大众不好相处,出世间的修行人,好像更难相处:僧众矛盾重重,出家比在家还要难。和睦家庭,和合僧团,已经成为传说,我们再也没有见过。
中国社会在150年前,文明程度非常之高,全球大众都羡慕中国人。他们羡慕中国人的什么呢?羡慕中国人四世同堂,一个大家庭,上上下下几百人,上千人,和和美美。他们想都不敢想,更谈不上拥有这样庞大的家庭。但中国社会到处都是这样。
张家庄,李家庄,王家庄,一户人家就是一个村庄。现在则名存实亡。我们也不敢想象,古人用什么团结这样大的家庭,古人的智慧如此之高,从人事环境上就能看出。现在都小家庭,不要说四世同堂,两代人,亲生父母与儿女都分开住,大家处不来的,都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淡之又淡,人情薄如纸。
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人类在退化?用圣人的标准来说,是退化。
任何人离开大众都没有生存的条件,众生恩,就是大家互相帮助,赖以生存。
从生存的底线来说,人人都是自己的恩人。你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住的房子,开的车子,谁给你提供的?没有大众的服务,你能一帆顺风拥有这些生活条件吗!
古人明白,现代人好像不明白了。古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现代人倒不懂了。人事关系的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互不包容,互不理解,是整个人类走向毁灭的前兆,绝不是好事情。
佛家从开始就教我们结善缘,杜绝做恶,不结恶缘,我们转众生浊为清净缘,这是基础。关于这一点,古圣先贤让弟子修六和敬。六和敬者: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藕益大师也说得很好【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欣厌】二字做何解释?
【欣】是欣往极乐世界
【厌】是厌离娑婆世界。欣往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六和敬的僧团。诸上善人,个个都在落实六和敬。
那我们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别人做不到六和敬,你可不能与社会大众同流合污,看别人的坏样子。现在的人事关系难处,你独善其身不就是了吗!
身和同住:你把日常事务处理好,少说闲话,少参与矛盾是非,事事让着人,就没有麻烦。语和无诤,必须要说的话说一说,闲下来就念佛,言多必失,你就没有话,人家所听到你的声音,都是阿弥陀佛,如何有口角争执呢!
意和同悦:开口闭口,都是善言,谁听了都觉得顺耳,你不就是大家心中的好人吗!
利和同均:在利益上,要公平处事,一碗水端平,不要让他人产生不平等的感觉,人们什么时候想起你,都觉得你这个人不错,你就成功了。
见和同解:跟谈不来的人,志不同道不和者尽量少交往,佛不度无缘之人,就是这个意思。
解决众生浊的问题,佛菩萨做的更高明:不但不与一切众生起冲突,善待一切众生,还会巧妙的转世缘为法缘,将有缘众生度出轮回的纠缠。
佛菩萨无论应化什么身份,我们看,都保持一个原则:不杀不盗不淫不妄。绝不在现有的善恶缘分上再加重恶缘,只解,不结。落实楞严精神,宁可众生负我,我不负众生。
与某些人的言论恰恰相反:有些人说,宁可我负天人,不可天下人负我!那有这样的好事呢?你负天下人,今生今世你造的恶业,罪恶滔天,往后受报,你就悲惨了!佛菩萨处处受人欢迎,在众生浊众充当净化剂,牺牲自己,奉献社会。我们学佛学菩萨,就要看这些好样子。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由于鄙人修学程度有限,讲经肯定有不当之处,伏请同修大众多提宝贵意见,让鄙人及时觉悟,当下改过。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百九十五集
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