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讲记第230集

慧利 2021年2月25日10:26:48
评论
428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记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主讲:印正老师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 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我们再说深心。对于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后世大德都解释为菩提心,深心,直心,大悲心,跟佛说的是一个道理。无论怎么解释着两个字,修出成绩算数。修不出成绩,说再多也没有什么用。

关于深心二字,有大德解释说,真正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深心。这个解释,让我们联想到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阿公老阿婆。这些人甚至没有听过一堂经,对佛家的甚深理论,他几乎都不懂。

但这些人运气好,师父教他一句佛号念到底,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接着念,他就真干。教他的师父给他这样说法,也是看到他只能扛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其他高难度的法门,费时费力,不契合他的根性,就不要让他为难了。但这些人不需要师父再多说什么,回去以后,不疲不厌,真干起来:从早到晚一句佛号念到底。

他们的生活范围,最远跑到邻近几个村庄,或者赶个集,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交往。农忙种完地,其他闲时间,别人打牌聊天说长道短,他们则老老实实待家念佛,从学佛到命终,持之以恒,一念就是几十年。结果呢,名山大刹的住持法师,讲经说法的大德高僧,往往不及这些人的往生的瑞相好。

这些人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坐着往生,站着往生,无病无恼,走得潇潇洒洒,令人不胜羡慕。谁玩的再怎么好看,生前一呼百应,座下弟子众多,供养丰足,名气远扬,到底内功怎么样,临命终时,你拿什么交考卷?这太重要了。很多名气很大的修行人,往往考试不及格,命终有病有痛有烦恼,缠绵床卧,几年不走,人家烦透了他。最后一口气不来,有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谁也不知道。

倒是这些老阿公老阿婆来的实在,给了大家一个明确的答复:他是自在往生的,外行都能看出人家走得太好。说人家往生的瑞相,他们把自己提前洗的干干净净,换上干净衣服,该交代的事情,都办理妥当,无牵无挂,无事一身轻,说走就走,不拖泥带水,不连累他人。

在别人受益的同时,你修行的功德会不会因为回向而减少?佛用点灯做比喻,我这盏灯亮了,其他的灯还没有人点,都黑着,我就用自己的灯火将其他灯都点亮,点亮了所有的灯,我这盏灯还是那样亮,并没有因为点亮别的灯而暗淡下去。回向就是这样的,自己的功德不会减少而会增多,因为你心心念念替他人着想,希望别人都得好处,你的心越修越善良。一个房间,我一盏灯的光明,在暗夜当中,加上更多灯的亮光,那真叫做灯火辉煌!回向大众,跟这一个道理,我自己修成了,帮助很多人都修行成功,功德比之以前更大!一尊佛的力量,与一万尊佛的力量加起来,光光互照,教化众生的力量多了一万倍!回向发愿,将一切众生都度成佛,功德之大,不可言喻。回向是拓开自己的心量。

我们是凡夫,不能干出更大的事业,但能天天将自己修行的成绩回向给怨亲等众,就已经做到了佛事门中怨亲平等,做得不够全面,但总算向前迈进了一步。比之那些念怨不休,寻仇报复的人,你已经高出了很多,境界向圣贤靠近,这个受用说之不尽。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一切取决与当人的心态。

回向,贵在用心真诚,不计前嫌,与轮回心一刀两断,这是回向的意义。修行功夫达到高级阶段,我们看,菩萨修行的52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这里的十回向,那是将身心奉献给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修行境界达到了无我。回向发愿心,是断除我们烦恼的有力举措,我们经常说无我,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说学佛菩萨救苦救难,用什么来兑现这些大愿呢?那你不妨将十回向位的菩萨看一看,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善财童子53参,参到这些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这些人是实干家,在默默无闻的为大众服务。这里面有主管自然界的风神,雨神,河神,山神,草木神等,还有天上人间的领导人,如释提桓因。世界的成就,是众生的业力与佛菩萨的愿力共同完成的,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圣贤。圣贤跟随众生,如同随身保卫一样,对我们的忠诚与关心,达到了无微不至。

他们为什么要对我们这样好?为什么心甘情愿与我们受一样的苦难,这就是他的回向发愿心,一心一意希望众生不再受苦,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众生的苦难,就是佛菩萨的苦难。无论众生做什么大恶,恶报下来受苦难,都疼在佛菩萨心上。

佛菩萨的彻底悲心,我们能不能体会到一点点?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到。从哪里体会呢?你每天去菜市场,看到那些被杀的动物,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它们,让它们不再受这样苦难。在救度动物的时候,我们想到要他回报吗?没有,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希求,只希望它们不受眼前的杀害。,快乐的活着。菩萨的回向发愿心比我们更恳切,无条件的帮助众生,把自己所有的智慧,福报,和盘托出,全力以赴,从理论到实践,以身作则,释迦牟尼佛是其中的一尊。

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持,这就是一切诸佛的写照。一个人,要想将烦恼断干净,要想过上真正自在的生活,就必须象释迦牟尼佛这样,把自己舍干净,贪嗔痴慢舍掉。六尘烦恼舍掉,用纯智慧办事,则能做到正直无私,郎照乾坤。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二百三十集。

二0二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